当青春的脚步踏入丽江,当水利学子的目光聚焦彝族服饰,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探寻之旅,在经纬交织间悄然启幕。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彝迹织梦”社会实践团,以行动为笔,在彝族服饰的文化长卷上,书写属于青年的传承故事。
走进彝族服饰展示空间,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实践团队负责人肖学才同学与身着盛装的彝族同胞并肩而立,此时那些标志性的黑色帽子、精美的刺绣,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鲜活的文化符号。彝族阿妈指着衣饰上的纹样说道:“这是祖先传下的故事,每一针都藏着对山水、对生活的感恩。”这句话让队员们明白:彝族服饰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基因库”,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意。
随后,实践团队有幸近距离观摩了彝族传统织布工艺。只见匠人双手熟练地操作着工具,红黄相间的器具在鲜艳的丝线间穿梭,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精准。据匠人介绍,彝族织布工艺历史悠久,从羊毛的采集、纺线,到染色、织布,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一块精美的彝族布料,往往需要耗费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参观过程中,彝族阿妈特别介绍了这件彝族上衣。热烈的红色象征火的力量,袖口彩虹纹呼应着丽江的天空,白色盘扣则是对纯粹的坚守。团队成员在和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时发现,每一个服饰中的色彩搭配中无不蕴藏着彝族的生态智慧:天然植物染料取自山林,染出的不仅是颜色,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密码。这样一件服饰,融合了色彩、图案、材质等多种元素,是彝族服饰文化多样性与艺术性的生动体现。
“彝迹织梦”社会实践团在本次活动中,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观察者,更是非遗精神的传播者。团队特别邀请非遗传承人-杨莉担任实践导师,以青春的姿态向古老技艺致敬,导师亲身向团队展示并教授彝族纺织的传统生产工艺。在纺线、织布、染色的过程中,成员们用镜头细致地记录下每一道工序。当实践导师在一针一线、手把手教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承”二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既是老一辈无私的倾囊相授,更是新一代主动的接续与守护,在丽江的小店里,民族文化的火种由此生生不息。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彝族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件件漂亮的衣服,更是彝族人民历史、信仰与情感的寄托。“彝迹织梦”团队也将继续努力,通过更多形式宣传彝族服饰文化,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
撰文:季煜蛟
图片:肖学才
审核:邓宇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季煜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