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张芷馨 吴沐松 盛逸冰)由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的14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和育沃赤土,薪火淬青禾”实践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将“川剧变脸”非遗课堂带入了四川省南充市仪陇革命老区的第十六届青少年公益夏令营。
本次活动以“川剧脸谱&扭扭棒制作”为核心主题,通过笔尖与色彩的相遇,让仪陇县的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川剧的千年灵动,将非遗文化根植乡土。实践队以创新方式推动“小我融入大我”,生动诠释了青春服务国家文化传承的使命。
一、课件讲解·环节
实践队依托自制课件,系统介绍川剧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变脸技艺的三种手法——抹脸、吹脸、扯脸,并与现场2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同学们在热烈讨论中深刻体悟到巴蜀文化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脸谱绘制·环节
在志愿者指导下,同学们依次完成“观察纹路—铅笔打底—眼部勾勒—额头花纹—底色铺涂—整体调整”六道工序,活动现场秩序井然,教学效果显著,孩子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共绘制出30余件精美脸谱作品。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更深化了他们对川剧艺术的理解。
三、扭扭棒川剧头饰制作·环节
为立体呈现川剧艺术之美,实践队特别增设“扭扭棒川剧头饰制作”环节。
志愿者首先讲解凤冠、盔头、翎子等传统头饰的结构特点与象征意义,随后示范如何利用色彩缤纷的扭扭棒,通过“扭、折、缠、粘”四步法,制作出简易版川剧头饰。
同学们三人一组,精心设计、默契配合,将扭扭棒幻化为流苏、绒球、云肩等精致配件,最终完成头饰作品20余件。佩戴自制头饰与手绘脸谱合影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充分展现了非遗创新的活力。
四、总结
通过“川剧脸谱&扭扭棒制作”主题课堂,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和审美能力,更在实践中锤炼了志愿者们的组织与创新能力。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和育沃赤土,薪火淬青禾”实践队不仅成功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更以青年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实践队以“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推动川剧非遗在仪陇县生根发芽,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盛逸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