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入户声入心,青春飞扬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6 18: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晓凡   阅读 2.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秦岭深处,凤凰展翅;乡音绕梁,普语飞扬。为响应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凤鸣秦岭实践团”于2025 年 8 月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凤凰镇,围绕“调研、课堂、电商、非遗”四条主线,深入秦岭腹地,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以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为翼,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音”动力。

【精准调研:数据背后的语言现状】

实践团采取“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凤凰镇街区、农户和商户,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田野调查。团队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700余份,访谈覆盖老、中、青、少四代人群。调研数据显示,当地语言环境仍以方言为主,其中80%的中老年人存在显著的普通话沟通障碍。然而,92%的商户清醒地认识到普通话能力直接影响经营效益,更有78%的留守儿童渴望学会更标准的普通话,以便与在外务工的父母更好地沟通。一组组数字,清晰勾勒出推普的现实需求与发展空间。

【童声课堂:语言与心灵的双向奔赴】

“我现在敢用普通话讲故事了……”8岁的儿童小雨(化名)在推普课堂结业展示中自信地说道。实践团依托凤镇街社区教学点,开展普通话正音、推普手抄报、红色经典诵读等趣味课程,累计开设趣味课程12场,服务当地儿童与村民逾100人次。团队创新“语言游戏+情景模拟”教学法,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日常对话和歌曲传唱,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此外,志愿者还积极推广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帮助师生家长共享优质语言资源。

【非遗新声: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推普】

在凤凰镇文化服务站,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非遗漆扇”体验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志愿者们将工序术语转化为普通话教学素材,带领村民“边做扇、边学话”。一位参与活动的老人感慨:“做扇子几十年,头一回有人教我用普通话说清每一道工序,这下给游客讲解更有底气了!”实践团通过“语言赋能非遗”的新模式,既提升了村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电商赋能:语言打通乡村产业“最后一公里”】

博盛荣酒坊是陕西省非遗工坊,志愿者们在酒坊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姜师傅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酿酒流程,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帮助酒坊拓展线上市场,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重点提供了电商用语培训和运营指导,并协助拍摄了产品宣传短片2部。“通过线上宣传推广,有效提升了博盛荣酒坊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传统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总结展望:推普久久为功,振兴未有穷期】

此次推普暑期社会实践虽已落幕,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仍使命在肩、步履不停。“凤鸣秦岭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秦岭沃土,用专业传递语言力量,真正实现了“推普”与“振兴”的同频共振。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推动建立校地合作推普长效平台,鼓励更多学子深入乡村、服务基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晓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