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青芒笃行” 实践团赴河南三门峡开展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6 20: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81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近日,天津外国语大学“青芒笃行”实践团一行奔赴河南三门峡,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队员们不仅深入陕州地坑院、北营门等地探寻当地民俗文化,更走进当地学校,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用青春力量书写基层服务的新篇章。

初见三门峡:一场跨越千里的 “约定”

8月初,实践团抵达三门峡陕州区,第一时间与当地的村干部和孩子们见面。会议室里,当地小学的老师热情介绍了学校情况:“孩子们很活泼,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平时接触普通话的机会不多,表达上有些腼腆。”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与老师们交流支教课程的设想,从课时安排到内容设计,逐项细化。“看到大家真诚的眼神,我们更确定,这趟行程不只是‘来教书’,更是来‘架桥梁’的。” 一位实践团成员说。简短的会面后,队员们带着期待,正式开启了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之旅。

支教团成员与当地见面

踏访文化根脉:在地坑院与古村落中 “读” 懂三门峡

为了让支教内容更贴近当地生活,实践团将前三天定为 “文化调研周”,深入陕州地坑院、北营门村等地,沉浸式感受三门峡的文化底蕴。

在陕州地坑院,队员们跟着当地人钻进 “地下四合院”。“这叫‘窑脸’,那是‘天井’,下雨时‘四水归堂’,寓意着福气往家里聚。”队员们边听边用手机录音,一字一句记在笔记本上。在地坑院的非遗展厅,剪纸艺人的 “黄河鲤鱼”“地坑院全景” 等作品栩栩如生,队员们不仅认真学习剪法,更向艺人请教每幅作品背后的民俗故事。

在北营门村,队员们坐在老槐树下,听 80 岁的张奶奶唱民间歌谣。“麦熟了,镰响了,家家户户囤满了……” 。三天下来,队员们整理出厚厚一本调研心得,里面记满了地坑院的传说、剪纸的寓意、民间歌谣的故事,这些都成了后续课堂上的 “活教材”。

支教团成员实地调研

支教团成员整理调研素材

课堂里的 “双向奔赴”:把文化讲进心里,把知识传到手中

支教正式开始后,队员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设计了 “文化启蒙 + 知识辅导” 的特色课程,让课堂既有 “干货”,又有 “温度”。

“大家看,这是我们前两天去地坑院拍的照片,谁能用普通话说说它长什么样?” 在一年级的 “家乡探秘”课上,队员们拿出照片,孩子们立刻举手:“它在地下!”“有好多洞!”队员们顺势教大家认读“地坑院”“窑洞”“天井”等词汇,再讲起“四水归堂”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下课了还围着问:“老师,地坑院真的不会塌吗?”手工课上,队员们带着孩子们剪“地坑院”“黄河”等图案,边剪边说:“剪个鲤鱼,代表年年有余;剪个地坑院,代表我们的家。”

除了文化课程,队员们还针对孩子们的薄弱学科开展辅导。拼音课上,用 “方言转普通话” 的小游戏帮低年级学生纠正发音;作文课上,以“我的地坑院生活”为主题,引导高年级学生用文字记录日常;数学课上,结合“地坑院面积计算”“农作物产量统计”等例子,让抽象的公式变得具体。

现场

实践感悟:支教是一次“共同成长”

两周的支教转瞬即逝,离别那天,孩子们捧着亲手做的剪纸、写满祝福的卡片来送队员。回望这段旅程,“青芒笃行”实践团的队员们感慨万千。

“我们以为是来‘给予’的,却收获了更多。” 实践团团长说,“在地坑院,老人们教我们读懂‘坚守’;在课堂上,孩子们教我们读懂‘纯粹’。支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帮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能眺望更远的世界。”队员们表示,“三门峡的地坑院藏着智慧,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着希望,这趟旅程,我们永远不会忘。”

此次支教活动,天津外国语大学 “青芒笃行” 实践团用行动诠释了青年担当,让知识与文化在三门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也让青春的足迹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里。

支教团成员与孩子们合照

文案丨和忆平

图片丨周心宇

指导老师丨张慧 孙宁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