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红色精神、明确时代使命,中北青春铸魂团踏上山西大地,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革命历史的烽火遗址,从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到文化传承的千年地标,用脚步串联起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研学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青春担当的淬炼——我们在实践中读懂“为民”的分量,在历史中汲取“奋斗”的力量,更在思考中明晰:青春的坐标,始终与家国同频。
旅程的开篇,是大同忘忧小镇的黄花芬芳。走进4000亩黄花基地,滴灌设施与烘干工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诉说着“小黄花大产业”的振兴密码。这里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理念的实践场,更藏着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从五代传承的种植技艺到“唐教授”们的接力奉献,“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这份“聚焦群众利益”的坚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底色。
右玉精神展览馆里,“铁锹+布鞋”的文物与掺着沙尘的口粮,见证着一场跨越70余年的“绿色长征”。从“沙进人退”的不毛之地到“晋北绿长城”,21任县委书记接力植绿,让林木覆盖率从不足1%跃升至57%。右玉人用“功成不必在我”的执着,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应县木塔前,千年木构的54种榫卯结构令人惊叹。无钉无铆却历经千次地震、200余发炮弹仍屹立的奇迹,是古人“精益求精”的匠心,更与军工精神共振——恰似军工人“为国铸器”的坚守。这座曾在抗战中庇佑军民的建筑,如今以数字技术焕发新生,让我们读懂:文化自信,正是现代化最深沉的根基。
历史的伤痕,从未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大同万人坑遗址的锈迹工具与遗骨坑洞,无声控诉着侵华日军“以人换煤”的暴行——8年间1400万吨煤炭被掠,6万矿工葬身于此,最小的遇难者仅13岁。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深刻警醒:落后就要挨打,民族复兴的底气,必须用实力筑牢。
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展柜中那支布满弹痕的步枪静静躺着,金属表面的凹痕与锈迹,都是 88 年前硝烟战火的直接印记,枪身的每一处磨损都仿佛在重现着当年激战的瞬间。旁边悬挂的作战地图上,红蓝箭头依然清晰可辨,标注着八路军 115 师伏击日军的路线与阵地,这些斑驳的痕迹共同将那场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神话的壮举拉回眼前。彼时,八路军 115 师将士们凭借精准的战术与无畏的勇气,在险峻的关隘间打响关键一战,这场胜利绝非单纯的军事捷报,更像一记重锤敲碎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凝聚起 “团结御侮” 的民族魂,让四万万同胞在绝望中看到了抗争的力量。
在调研过程中,站在忻口战役的战壕遗址旁,大家深刻感受到了这场战役的伟大意义。脚下的黄土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微风拂过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余响。这场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乱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军队这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正是这些 “郝梦龄们” 的浴血奋战,叠加着无数百姓的舍身支援,让我们真切明白:胜利从不是凭空降临的偶然,而是 “万众一心” 拧成一股绳的必然结果,是每个中国人把家国放在心头、用行动捍卫尊严的生动见证。这些烽火岁月的记忆,在80年后的今天依然滚烫——它们告诉我们:强国之责,始于对历史的铭记,成于对实力的锻造。
徐向前元帅纪念馆里,泛黄的战地书信与补丁军装,诉说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工报国”的赤子心。作为军工院校学子,我们更懂这份重量:就像元帅当年以谋略破局,如今的我们,要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关,让专业能力成为守护家国的“硬实力”。
伫立在太原解放碑前,那座高达 49.424 米的 “钥匙” 雕塑在阳光下静静矗立,它以挺拔的姿态刺破天际,每一道金属的棱线都仿佛在诉说着冲破黑暗的力量,这把象征新生希望的 “钥匙”,不仅开启了太原城的解放之门,更在时光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照亮未来的光芒。目光移向周边,1898 位烈士的墓碑整齐排列,碑石上的名字大多定格在十八九岁的年纪 —— 那是与我们此刻相仿的青春,本该是肆意奔跑、畅想未来的年华,他们却选择让生命为家国燃烧,用热血在历史的扉页上写下滚烫的注脚。
移步至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教室里的课桌历经岁月打磨,桌面的纹路里还留存着当年的温度,墙壁上的标语虽已有些斑驳,字里行间却依然透着振聋发聩的力量。当年,一群群进步青年就是在这里以笔墨为刀枪,在字里行间播撒思想的火种,用赤诚的理想唤醒沉睡的民众。如今的我们,站在先辈们曾奋斗过的土地上,更要读懂这份传承的重量,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坚定姿态,把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实践的每一个细节,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与荣光。
回望这趟旅程,我们终于读懂: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意义,是让“坚守”“奋斗”“担当”这些精神密码,在青春血脉中延续。乡村振兴的田野里,有我们俯身实践的身影;实验室的灯光下,有我们攻克难关的执着;祖国需要的地方,更有我们挺膺而出的担当。
八十年前,先辈用热血为民族铺就前路;八十年后,我们以青春为现代化筑基。这,就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回答,对时代最真的承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