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平山青耘路,红韵薪传青年行

发布时间:2025-08-26 20: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艳、黄慧方   阅读 3.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踏寻平山青耘路,红韵薪传青年行

近日,燕山大学“青耘平山,红韵薪传”乡村振兴实践团聚焦河北省平山县,开展以助农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致力于解决村民急难问题,用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红色研学——寻根北庄团结魂 红色浸润映初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是“抗日模范村”,也是红歌——《团结就是力量》唱响地。在北庄村村史馆,实践团认真学习了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弘扬“团结就是力量”的优良传统,为乡村振兴凝聚青春力量;在打麦场,成员们目光坚定,齐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信心倍增,挺膺担当;在河北省首家“红色书屋”——团结书屋,实践团开展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红色读书会,实践团指导教师雷霆生动讲述了西柏坡的革命故事,全体成员深刻感悟西柏坡精神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让读书分享化作传递“红色精神”的火炬,让“红色基因”传承延续,更激发了实践团实干担当的奋斗热情。

实践团成员杨峥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些红色精神传承下来,将北庄村的团结故事与西柏坡精神讲给更多人听。”

实践团在打麦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张子达 供图

实践团在团结书屋开展红色读书会。王艳 供图

专项访谈——深耕北庄振兴路 青春实践赋新能

实践团首先与北庄村村书记封红卷展开深度座谈,聚焦北庄村“以红带绿”发展模式,成员们深入挖掘北庄村的红色底蕴,探讨依托红色文化带动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积极献策,助力北庄村在红色基因传承与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迈进。

在与北庄布鞋非遗传承人王亚梅交流时,王亚梅详细讲述了北庄布鞋从战争年代的“拥军鞋”,到如今成为非遗产业的发展历程,一双布鞋串联起时代变迁与乡村新貌。实践团成员还与王亚梅共同探讨非遗活化路径,为北庄布鞋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智慧,让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焕新光彩。

“老党员红色访谈”专项行动中,实践团走访任二兵、齐泽民等老党员。听任二兵爷爷讲述战争年代北庄村百姓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故事,看齐泽民爷爷“光荣在党50年”纪念勋章,记录他们治村理事的奋斗历程,在岁月回响中汲取奋斗力量,筑牢青春使命担当。

实践团与封红卷书记交流。张子腾 供图

黄慧方、张子腾采访返乡青年王亚梅。张子涵 供图

王艳、黄慧方采访老党员齐泽民爷爷。丁炫羽 供图

直播拓销——搭建电商展台 北庄布鞋“上云端”

“布鞋虽好,可‘拓销难’的问题始终存在,我和婶子大娘们常常吃不下、睡不着,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打开布鞋的产销之路。”提到北庄布鞋产业发展现状时,王亚梅面带愁容地说道。对此,实践团围绕布鞋产业发展难题,结合专业知识与青年视角创新思考,迅速锚定“传统技艺活化+新媒体赋能”创新发展方向,为产业寻得突围路径。实践团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搭建“云端展台”,并通过直播开展助农宣传。直播中,成员们不仅细致讲解了布鞋的制作工艺,向观众呈现了针脚、材质等做工细节,还生动展现了北庄山水田园与布鞋产业融合的生态画面。 此外,成员们还为观众讲述了北庄布鞋背后的红色故事,让观众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更加全面立体地感受其传承至今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

这种“技艺+故事”的立体传播,既拓宽了销路,也让非遗技艺在互动中被更多人熟知与热爱。“感谢同学们为我们北庄布鞋做宣传!”“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好样的!”“助力老区产业发展,跑出青春加速度,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样子!”直播间网友们的评论一条接着一条,让实践团成员备受鼓舞,更加坚定地通过直播拓宽销路,助力革命老区产业振兴。

王艳携手非遗传承人王亚梅直播推介布鞋。黄慧方 供图

实践团在团结北庄手工坊推介北庄布鞋。杨峥 供图

薪火传承——千层底绘童梦 赤子心系国情

北庄布鞋“针线里的军民鱼水情”不仅需要记录,更需要代代传承。8月7日,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八仙桥街道八仙社区,为当地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课,将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进幼儿的心田。

实践团成员黄慧方用“神奇的鞋子”为切入点,向小朋友们讲述了“拥军鞋”的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哇!”“太厉害了!”的惊叹声。之后,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画出“我心中的拥军鞋”。有的孩子给布鞋画上了大大的翅膀,希望战士们“走得快快的”;有的孩子画上了五角星,寓意“胜利和平”。一幅幅充满童真的画作,表达了孩子们对军人最纯真的敬意。不约而同的是,孩子们都给自己设计的鞋子画上了厚厚的千层底,希望战士们都能穿得更舒适。

一针一线纳成的北庄布鞋,缝入了红色记忆,更浸润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实践团此行不仅将这份来自革命老区的“红色礼物”带进了“寻常百姓家”,更通过童言童语和互动体验,让爱党爱国、拥军崇军的朴素情感在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生根发芽,为赓续红色血脉贡献了青春力量。

黄慧方与王一凡小朋友共数针脚。张子涵 供图

黄慧方与孩子们的合影。杜心如 供图

向外传播——讲好红色故事 让世界读懂中国

“硝烟弥漫的年代,北庄村妇女们围坐在昏暗油灯下,纳鞋底、缝鞋面,用一针一线支援前线。这‘最后一尺布做军装’的深情,不仅是对战士的牵挂,更是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伟力。”除了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红色种子”,实践团还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向外国友人讲述“拥军鞋”背后的红色故事。时光流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第80个年头,昔日支援军需的“拥军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实践团成员与外国友人围坐一堂,共同欣赏精美的布鞋,千层底细密平整,鞋帮上的传统刺绣纹样栩栩如生。

“我爱北庄布鞋,我爱中国!”“拥军鞋中的军民情谊太动人了!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外国友人们纷纷感慨。北庄布鞋所承载的,不仅是抗战记忆,更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碰撞带来的震撼与思考,让跨越山海的中外青年成为传播中国红色精神力量的崭新纽带!

王艳向外国友人介绍布鞋工艺。张子涵 供图

实践团成员向外国友人展示布鞋。李叶萱 供图

妙手生花——掀起非遗剪纸热 巧手剪出“致富花”

为实现传统文化赋能北庄布鞋产业发展,8月9日,实践团启程前往平山县蚕宅村,寻找一位民间高手——唐文彦。唐文彦是平山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短视频账号“唐妈妈会剪纸”全网粉丝量达80多万,获赞2000多万,播放量高达10亿,曾被《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在交流过程中,唐妈妈告诉实践团成员自己从小就喜欢剪纸,八九岁时便学着大人的手法自己动手剪。在被问到爆火后有何变化时,唐妈妈坦言:“能把非遗技艺传承下来并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剪纸、学习剪纸,我觉得我所做的事更有意义了。”不仅如此,随流量而来的是全国各地的订单,村民们自发组成“生产线”:手巧的学剪纸,其余人装裱、打包。唐文彦凭借一双巧手带领村民们坐在“家门口”剪出“致富花”。

从指尖韵律到刀尖流转,实践团成员不仅学习掌握了基础技法,更与唐妈妈一同为北庄布鞋设计剪纸图样,深切体悟到守护与传承文化根脉之责,使命在肩。“无论是亚梅姐还是唐妈妈,都是坚守初心的手艺人,让非遗技艺能够在新时代振翅高飞。今后,我们将把传统非遗剪纸技艺同北庄千层底布鞋进行创新融合,解锁布鞋新样式,推动北庄布鞋产业发展。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让非遗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助力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实践团成员张子涵激动地说。

唐文彦教实践团成员张子涵、张子腾剪纸。褚子鑫 供图

唐文彦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剪纸作品。黄慧方 供图

从深入北庄村、蚕宅村开展红色研学、非遗体验,到以青年力量拓宽北庄布鞋产业销售渠道,再到多年龄段、全方位向外传播红色文化、非遗故事……实践团成员们用实际行动点燃了红色炬火,贡献了“青春方案”。未来,实践团将坚守初心,将“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照亮青年学子与乡村沃土共同成长的前进之路。

从深入北庄村、蚕宅村开展红色研学与非遗体验;到运用青年力量,拓宽北庄布鞋销路;再到面向不同年龄层,全方位传播红色文化与非遗故事….实践团成员以实际行动点燃了红色炬火,贡献了“青春智慧”。未来,实践团将坚守初心,将“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挺膺担当,照亮青年学子与乡村沃土共同成长的前进之路。

实践团合影。张子达 供图

(通讯员:雷霆 杨峥 李叶萱 王艳 黄慧方)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王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