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丁力)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石榴同心·民族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昆山市婳机构教室,开展了以“童心筑桥·语润文化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带领8名小学生,通过语言教学、互动游戏、歌曲演唱等形式,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搭建民族交流的桥梁。
▲图为本次实践活动 王安可 供图
活动启动阶段,实践成员出示预先筹备的双语教学卡片,系统介绍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特征,同步演示常用词汇的标准发音及书写范式。现场观察显示,孩子们保持专注听讲状态,在互动场景中逐步参与语言模仿训练,并在成员引导下完成发音练习。随后开展的“你说我猜”互动游戏环节,孩子们主动尝试运用少数民族日常用语进行表达实践。
▲图为志愿者使用的双语教学卡片 王安可 供图
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成员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将语言学习与肢体演示、文化叙事有机结合。例如在教授“太阳”一词时,通过张开双臂模拟阳光辐射的动作辅助记忆强化;同步讲述少数民族动物寓言故事,以提升教学的知识传递效率。书写练习环节中,小朋友出现笔画误差时均进行规范修正,并自发开展互助交流。
▲图为学生们正在记忆词汇 王安可 供图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发现一名小朋友持续处于角落未主动参与互动,随即采取针对性引导措施:陪同其观看民族文化主题插画,从基础词汇切入开展阶梯式教学。最终,该小朋友参与童谣演唱及对话练习,主动询问更多词汇,明确表示将向家人传授所学内容。
▲图为志愿者正在帮助小朋友 王安可 供图
童谣学唱环节中,实践成员以逐句领读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跟唱简易民族童谣。在最后的情景对话演练中,孩子们分组模拟日常问候场景,运用所学词汇完成基础交流互动,现场记录显示教学达成预期效果。活动收官环节,孩子们手持自行书写的少数民族文字作品,与成员集体合影留存。
数据反馈显示,当前汉族地区儿童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认知覆盖面较窄,相关文化传播生态需进一步完善。基于此,团队明确非民族地区推广少数民族语言的实践价值。此次活动使参与儿童初步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表达形式。机构教师反馈,活动有效提升了孩子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深度,推动形成关注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
▲图为志愿者与学生合影 王安可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兼具语言教学与民族团结教育双重属性,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积极助力。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探索趣味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扩大民族文化的受众覆盖,促进各民族文化深度交流交融。(撰稿:丁力 沈星 供图:王安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玉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