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探路破困局,轻旅赋能焕新生 ——“乡”遇HERE实践团解码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6 16: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梦帆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周梦帆)浙江省自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秉承“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的理念,持续推动“千万工程”从乡村建设向乡村运营转变。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云栖村,坐落于杭州城西丘陵地带、西湖西山生态带延伸区,既是被绿水青山环绕的 “生态绿洲”,也是承载着乡土文脉与产业期待的城郊村落。

▲图为云栖村居民点空中鸟瞰

藏于山野的文化印记

云栖村的文化资源深植于村落肌理,成为乡村独特的“精神符号”。村内留存惠泉寺遗址,虽仅余地基,却承载着村落历史记忆;多处古树名木枝繁叶茂,既是生态景观,也是村民情感认同的“活化石”。

▲图为云栖村多处百年古树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两项技艺尤为突出:吴越流插花依托本地植物资源,讲究自然与意境融合;竹笛制作借力村内竹林,手工技艺代代相传。此外,曾盛行的清明酒会是村民团聚、传承民俗的载体,如今虽渐沉寂,仍寄托着村民对文化复兴的期待。这些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交织,构成“可体验、可感知”的乡土生态,为文旅融合埋下伏笔。

▲图为吴越流插花艺术馆

生态基底里的资源宝藏

作为闲林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云栖村的自然与区位优势显著。全村的村域面积8.68平方公里,林地覆盖率达 80%,大量茶园孕育“虎跑春竹”“胡家岭云雾茶”等品牌,是村民重要的自然资产。

▲图为云栖村空中鸟瞰茶园

▲图为云栖村空中鸟瞰茶园

▲图为云栖村竹园

村内拥有闲林水库水面,水库风光独特,与周边五常湿地、午潮山共同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生态格局。

▲图为云栖村水库风光

此外,村庄还分布着中草药种植基地、多处废弃矿坑多栋闲置民居,这些 “沉睡的资源”为生态修复、业态创新提供了天然载体。

▲图为云栖村废弃矿坑

▲图为云栖村部分闲置用房

▲图为云栖村部分闲置空间

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发展困境

尽管禀赋优越,云栖村产业发展却陷入“有资源难变现”困境。产业结构失衡明显:第一产业以茶叶种植为核心,农户年均收入少,且种植分散、缺品牌运营,且受生态红线限制,无规模化茶叶加工厂,仅存家庭小作坊,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第二产业空白;第三产业仅零星民宿,无系统文旅项目,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仅低。此外,村内青壮年多外流至城镇务工,缺乏专业运营人才,进一步制约产业升级。

▲图为云栖村茶叶加工家庭小作坊

▲图为云栖村民宿

从资源优势到发展优势

云栖村的“约束”可通过创新转化为竞争力,四大闪光点指明方向。其一,生态红线变绿色标签:借省域“轻体验、短距离”乡村旅游趋势,开发茶园徒步、竹林疗愈等零污染项目,承接都市休闲需求;其二,闲置资源变业态载体:改造闲置民居为茶Talk空间、非遗工坊,修复矿坑为攀岩营地,低成本激活空间价值;其三,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开发“非遗手作盲盒”“茶文化体验套餐”,让茶叶从“农产品” 升级为“文化伴手礼”,提升附加值;其四,政策区位借势发力:依托相关政策与规划,优化内部接驳交通、建设游客中心,打通城市到乡村的消费链路。

▲图为村庄空间、环境

▲图为村庄空间、环境

云栖村的探索,为城郊生态村提供了“资源转化”的样本思路。以轻旅为切入点、以资源活化为抓手,这座被绿意环绕的村落,有望走出 “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 的乡村振兴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梦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