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袁绮君)为积极响应广东省振兴百县千镇万村的号召,7月14日至7月27日,湖南大学“湘伴童心”爱心支教团队来到了东莞东城桑园社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与教育调研活动,通过“课堂讲授+课外实践”的双轨模式,致力于为当地儿童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
文理兼修启智思,春风化雨润童心
七月的东莞,暑气正浓。在桑园社区居委会的教室里,二十余名小升初学生围坐成一圈,笑声与交谈声交织。队员正带着孩子们玩“猜猜哪句是假话”的破冰游戏。每当音乐暂停时,教室里都会爆发出善意的哄笑,队员回过头便会看见这位成为“幸运儿”的主角或红着脸,或抿着唇,或挠着头,支支吾吾地向大家表述着自己的情况。“通过游戏,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很快放下了戒备,我们也看到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队员叶睿琪在支教日记中写道。
团队深知小升初衔接的关键意义,在课程设计上既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又着力培养思维能力,采用“快乐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既有《论语十二章》的诵读声,又有 “看图猜成语” 的欢笑声,队员们将常见古诗文意象、年龄称谓等文化常识融入《咏雪》《论语》等篇目的讲解,让孩子们在诗文韵律中触摸传统文化温度。数学课程则从 “正数与负数” 入手,通过步行轨迹、超市记账等生活化案例,把抽象的有理数运算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场景。地理课上,孩子们辨识经纬网坐标,学习地球的运动,以好奇的目光重新观察和思考他们身处的奇妙宇宙。
当队员们问起“在家常说粤语吗”时,孩子们不假思索地摇起头来,让整个教室陷入了短暂的静默。这默契的回应,比任何数据都更直白地诉说着乡音在时代齿轮下的式微。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粤语,除了基础的知识讲授,队员在课堂上还会分享一些有趣的粤语小知识来提高孩子们的粤语使用率,比如讲解粤语民俗中常见的语言禁忌现象,“唔该”和”多谢”的细微区别,普通话成语对应的粤语成语说法等。每到这个时候,大家总是踊跃发言,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文化和对文化的理解。让所说成为所感,将对粤语的熟悉变为熟练,这便是开展“粤语小课堂”的初心。
▲图为小朋友在地理课上辨识经纬网坐标。袁绮君 供图
▲图为支教队员检查小朋友们的语文课堂笔记。叶睿琪 供图
探粮馆方知稼穑苦,访博物始觉文脉深
“好花结好果,好种长好稻。”这是太粮集团米饭探知馆的墙绘标语。7月19日,队员们与小朋友们一起开启了”农耕文明体验日”之旅。在集团各种粮食生产机器前,孩子们仰头望着这些庞然大物,近距离观察大米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生产线。跟着工作人员的步伐,他们了解到水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形态,气候对水稻的影响及米饭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与烹饪方法等米文化。
传统农具体验区是最热闹的角落。孩子们轮番上阵,踩动着打谷机,转动着碾谷机,体验着祖祖辈辈流传千年的农耕智慧。“我是小侦探”趣味环节中,孩子们轻捻着晶莹的米粒,分辨粳米、籼米和不完善米粒的差别。当亲子家庭共同制作创意米汉堡时,番茄酱画出的笑脸映照着”谁知盘中餐”的新解。
▲图为队员与小朋友们共同体验砻谷课程。叶睿琪 供图
如果说粮食探知馆让孩子们读懂了 “一粥一饭” 的来之不易,那么东莞市博物馆的参观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回望家乡历史的窗口。在 “莞・藏 ——100 件文物里的东莞故事” 特展中,孩子们认真的目光将莞邑文化的模样细细勾勒,听文物讲述这座滨海聚落如何从“水乡人家” 成长为 “双万”城市。
▲图为团队组织小朋友们参观东莞市博物馆。袁绮君 供图
“亦善亦美瓷器展” 里,青白瓷碗的精美纹路在灯光下流转,孩子们沉浸式地感受家乡珍宝所歌颂的千年风华。在现代东莞发展展厅,从“制造之都”到“智造之都”,孩子们看着家乡产业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脸上渐渐露出骄傲的神情。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里,孩子们每一次在展馆里的驻足,都是对家乡文化的探寻;每一个关于 “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的追问,以及对讲解员抛出问题的踊跃回答,都让“知东莞、爱东莞”从抽象的口号,变成孩子们亲身感知的具象存在,融入他们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里。
本草香中寻医道,诵经明礼立言行
为更全面感知桑园社区的文化育人氛围,团队还调研了桑园社区同期开展的其他教育项目——“小小中医”趣味体验活动和“传承国粹,美育童心”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在中医课堂上,社区专门邀请有资质的专业老师授课,队员作为志愿者也协助其中,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区分药材,制作艾条,做生物趣味小实验。孩子们的投入与热情,让原本专业的中医知识变得鲜活可触,黄豫果小朋友那句 “我想做十条艾条带回家!” 的童言,更道出了活动对孩子们的吸引力。
▲图为小朋友们与医师一起做生物趣味小实验。袁绮君 供图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国学课堂上,小朋友们齐声朗诵《弟子规》的稚嫩童声回荡其间。课后,孩子们还主动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 —— 回家后自愿帮父母洗碗、捶背、打扫卫生,在点滴行动中践行着《弟子规》的教诲,让温良品格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团队认为社区通过这类免费公益课程,能让孩子们在集体学习中接触文化艺术,回应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待。
▲图为小朋友们在西乐袁公祠诵读《弟子规》。袁绮君 供图
座谈共话桃李情,青云寄语望长天
家访途中,团队更深刻体会到教育扎根乡土的重量。穿过蜿蜒的村道,他们来到一栋老式居民楼前。蒋鑫怡家的厨房里,昏暗的灯光照着她小小的背影在灶台前忙活。“老师尝尝我做的小甜点!”她捧出西米露时温暖的笑容,父亲吊着绷带的手臂和母亲眼角的皱纹,让队员们读懂了这份早熟的懂事背后是一个外来务工家庭无声的坚韧。
▲图为团队在蒋鑫怡小朋友家进行家访。袁绮君 供图
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中,团队更加了解桑园社区的教育现状与教育需求。社区内两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与一所幼儿园搭建起基础教学网络,公办学校虽新办却成绩亮眼,民办学校也有二十余年的办学积淀。外来务工子女占比高,双职工家长陪伴时间有限,社区公益教育活动备受家长信任。龙湖公园阅读驿站的投入使用——利用放学后的“空白两小时”,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提供安全的学习空间,就是生动的例子。
▲图为团队与妇联专职副主席邓丽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袁绮君 供图
此次支教的综合课程设计与特色文化浸润部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认为其超越了传统学科补习,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让外来孩子更好地融入社区。妇联专职副主席邓丽秋补充道:“这些‘小候鸟’需要归属感,而你们的课程让他们发现,东莞不仅是爸妈工作的地方,也是值得了解与热爱的第二故乡。” 队员也相应地给出可行建议,如引入AI科技体验课程与舞狮等非遗资源,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所有青云之志,都始于对一粒种子的凝视与相信。最后一堂课上,团队邀请每一个小朋友总结这两周所学,分享学习感悟。“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成为有良知的人,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团队给孩子们最后的寄语,希望这份相遇,能成为孩子们心中向上生长的力量。
两周时光匆匆,课堂的琅琅书声、实践的欢歌笑语仍在耳畔。从学科衔接到文化浸润,从课堂互动到家访共情,支教队员以青春之力播撒希望。离别的是身影,留下的是成长的种子,待来日破土,定会是桑园社区里更绚烂的未来。
▲图为结课合影留念。袁绮君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绮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