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车轮印记——青年实践团”的七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安徽省淮北市文昌宫、小李家、双堆集等淮海战役旧址,走访濉溪古城非遗传承人,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追寻‘小推车’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在历史现场感悟精神力量,探索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表达与传播。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精神伟力,践行志愿担当
实践团首站抵达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队员们通过馆内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系统回顾战役决策历程与军民同心奋斗的感人篇章。大家积极承担红色文化传播使命,结合专业所学,为现场游客生动讲述“小推车”背后那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峥嵘岁月。真挚的讲述引发强烈共鸣,实现了理论知识向社会服务的有效转化。
▲图为在总前委旧址为游客讲述小推车故事
第二站,团队深入淮海战役核心区域小李家,拜访了三十七年如一日守护红色记忆的李华松老人。老人深情回顾父辈踊跃支前的英勇事迹,并殷切寄语青年学子“不忘初心、勤学奋进”。这堂行走在田野之间的思政大课,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小推车”精神的理解,更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与层次。
▲图为聆听李华松老人殷切寄语
第三站,实践团来到庄严肃穆的双堆集烈士陵园与纪念馆。队员们整齐列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鞠躬默哀,以庄严仪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继承遗志的坚定决心。在纪念馆中,团队系统梳理并记录了与“小推车”红色文化相关的重要展陈内容,同时面向参观群众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该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关注热点,以及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等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积累扎实数据。
▲图为聆听游客对小推车精神的感悟
非遗活化创新,体验文化传承,拓展传播思路
第四站,团队走进濉溪古城,拜访了以“小推车”为主题的泥塑非遗传承人李建东。队员们不仅观摩了再现支前场景的泥塑作品,还亲手体验揉泥、塑形与细节刻画。沉浸式的创作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李老师指出,“用家乡的泥,讲家乡的事,历史才能真正‘活’起来”。队员们认识到,非遗是连接历史与当下、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为红色文化走向年轻化、生活化带来了新思路。
▲图为尝试制作泥塑
实践结束后,团队召开总结会,围绕五天来的实践经历与体验,热烈探讨如何使“小推车”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队员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增强了对“依靠人民、团结奋斗”精神内核的理解,并通过志愿服务和非遗实践提升了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感与行动力。团队计划系统整理实践素材,制作短视频和图文报告,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讲述“小推车”故事,推动革命精神广泛传播,让承载军民深情的“小推车”薪火永续。
撰文 |胡美玲、胡礼珍
图片 | 韩莹莹
指导 | 王超、原康
一审 | 赵娟
二审 | 曹婵婵
三审 | 李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思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