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燃非遗,承创共生 —— 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探寻非遗之光,传承匠心火种

发布时间:2025-08-26 14: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可宁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1日至8月10日,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在院党委副书记张自强、分团委书记杨丰伃的带领下组建了“薪火传新”实践团,分为10支小分队,分别奔赴南京、徐州、贵州等地,探访非遗技艺,与非遗传承人共话文化根脉。

狮舞新承,纸韵雄风:江苏邳州纸塑狮头传承人石微微40年匠心坚守,创新融合AR技术让百年非遗焕发新生。他带领团队通过手机扫描即可呈现虚拟舞狮,使传统技艺"活"了起来。实践团见证了这一跨越代际的非遗创新传承。

图为狮舞新承,纸韵雄风

泥韵生声,陶音永续:"塑泥鸣音"小队探访贵州黄平泥哨传承人陈应魁。这项源自吴国清的国家级非遗,经选土、塑形、烧制等工序展现匠心。陈大师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并推动校园传承,践行"非遗要活在当下"理念。队员们结合专业为技艺创新建言献策。

图为泥韵生声,陶音永续

苗绣之美,一绣千年:"丝缕苗缘"小队探访遵义苗绣传承人刘永毅。作为第四代传人,他将苗族"无字史书"融入现代设计,创新传承平绣、辫绣等传统技法。面对传承困境,刘永毅坚持收集研究老绣片,推动苗绣焕发新生。

图为苗绣之美,一绣千年

秀色今韵,针承千年:"秀影寻踪"小队专访辽绣大师何晓霞。出身刺绣世家的她创新"扁担针法",融合中西艺术特色,耗时两年完成6万工时的《海底的世界》。作为故宫国宝复刻参与者,她以一针一线续写传统工艺新篇。

图为秀色今韵,针承千年

空竹有戏,舞动遗韵:"竹音寻踪"小队探访南京空竹传承人孙光辉。从小痴迷空竹的他,创新设计"空竹+"推广方案,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新活力。

图为空竹有戏,舞动遗韵

拾贝成艺,贝载匠心:"拾贝传薪"小队探访贝艺传承人刘翠兰。她创新"故事+实践"教学模式,带领孩子们用贝壳创作童趣作品。其《珊瑚颂》系列巧妙转化贝壳天然纹理,践行"多看多思多练"的创作理念。

图为拾贝成艺,贝载匠心

龙泉一捺,万载留痕:"朱痕探微"小队探访龙泉印泥传承人缪德根。这项以"水火不侵"闻名的非遗技艺,需六年晒油、万斤藕梗取丝百克。面对经营困境,缪德根坚守匠心,培养传人周健,期待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瑰宝。

图为龙泉一捺,万载留痕

匠心传承,核刻生辉:"核刻寻微"小队专访核雕大师韩志耀。明代传承至今的方寸艺术,在橄榄核上雕琢大千世界。韩大师秉持"坚守与创新"理念,与实践团探讨非遗进校园、新媒体推广等传承新路径。

图为匠心传承,核刻生辉

蓝白之间,千年印染:"花布寻迹"小队探访蓝印花布传承人王师傅。他十年抢救濒危纹样,复原《凤穿牡丹》等传统图案,又创新融合几何设计。耗时三年编纂纹样谱系,更将老布搬上时装周,让传统焕发新生。

图为蓝白之间,千年印染

木上生辉,火中传艺:"木火留痕"小队拜访婺源烙画艺人李直华。68岁的他以铁扦代笔,创作"公生明"等廉政主题作品,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价值的融合。面对传承困境,团队探讨通过新媒体等创新方式吸引年轻力量。

图为木上生辉,火中传艺

通过记录传统工艺、挖掘匠人精神、探索创新路径,“薪火传新”实践团见证了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此次活动不仅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播,更展现了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力量,推动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可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