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潘康 胡雨晴 张博斌)为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激活非遗技艺活态传承,7月9日,烟台职业学院“青助繁花”传承传统文化实践团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技艺记录、传承人对话等路径,深入触摸非遗脉络。
初探:指尖传文脉,镜头存技艺
实践团首站走进海阳市文化馆,协助工作人员电子录入海阳大秧歌第九批县级传承人信息。将传承人的表演生平、反映技艺特点的老照片等资料系统录入数据库,以数字化手段为非遗保护筑牢“数字底座”。
▲图为实践团成员祝嘉兵系统录入传承人纸质信息。张博斌 供图
“小嫚”是海阳大秧歌中极具特色的角色,其灵动的身段、娇羞的神态,蕴含胶东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实践团成员们在从事秧歌文化工作36年的纪文清指导下学习秧歌经典动作“十字步”,一同录制小嫚角色教程。从脚步的轻点到手腕的翻转,从眼神的流转到面部表情的拿捏,无一不细致讲解。成员通过多方位录制,精准捕捉每一个动作细节,并用文字记录下关键要领。纪文清坦言:“录制教程不只是为了留存技艺,更是想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视频了解小嫚,爱上秧歌。”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纪文清学习小嫚“十字步”。张博斌 供图
研学:话秧歌传承,访场馆文脉
实践团步入环宇秧歌传习基地与专攻乐大夫的鞠进东、鞠明东、刁永清展开深入交流,碰撞出“老技艺+新表达”的思想火花。“海阳大秧歌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以前是村民们过年过节的‘心头好’,现在要让年轻人也喜欢,就得讲好它的故事。”鞠进东指着墙上的秧歌图谱,向成员讲述秧歌的起源与发展。谈及传承困境,三人坦言:“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哪怕多花点时间。”
▲图为实践团与传承人刁永清交流秧歌传承问题。张博斌 供图
地雷战纪念馆内,从锈迹斑斑的地雷到破旧的武器,从泛黄的照片到详实的文字记载,一件件抗战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英勇的历史;实践团深入博物馆探寻秧歌的“前世今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秧歌服、队列形式等,了解这项艺术随时代变迁的过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讨抗战时期海阳民兵用过的兵器。 张博斌 供图
▲图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讲解秧歌角色的服饰特点。张博斌 供图
深溯:寻传承密钥,拓非遗新域
实践团与传承人姜洪力、楼玉蓉及王明涛围坐一堂,展开一场关于秧歌的深度对话。“如何让秧歌走进日常?”“年轻一代对传统秧歌的接受度不高,怎么创新形式?”面对成员抛出的问题,传承人一一回应,“融入现代舞蹈、开设秧歌体验课等”。团队成员跟随传承人学习“王大娘”“锢漏匠”“花鼓”角色的经典动作,力求将非遗的活态传承落到实处。
▲图为实践团成员潘康寻访传承人王明涛。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祝嘉兵跟随传承人姜洪力学跳锢漏匠经典动作。张博斌 供图
“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刻,而是要让传统与时代深度共鸣。”怀揣着这一信念,实践团步入非遗工坊寻访传承人李世宁,在对话中了解到如今秧歌面临的困境——文创产品形式、角色服装花纹单一等。李世宁指出,秧歌的表现形式应顺应时代主旋律,迎合市场需求。
▲图为实践团与非遗技艺传承人李世宁探讨秧歌发展问题。张博斌 供图
随后实践团奔赴海阳市图书馆分馆与手工艺人范绍宁聚焦非遗的传播与发展围坐畅谈。他提到:“现在很多非遗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文创产品,让非遗‘活’起来。”成员认真记录并表示要把这些想法带回学校,探索校园与非遗结合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与手工艺人范绍宁共谈秧歌创新方向。张博斌 供图
海阳土陶制作技艺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实践团前往迟家村寻访土陶传承人高国,在古朴的土窑作坊里,高国向成员们展示陶器制作的全过程:从取土、和泥、制坯,到入窑烧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古老的智慧。实践团成员在欣赏土窑陶器的同时记录制陶技艺,于实践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在土窑前聆听传承人高国讲解制作技艺。张博斌 供图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青助繁花”传承传统文化实践团深知:文化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未来,实践团将把海阳实践所获,转化为更具落地性的传承举措,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用年轻人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让文化瑰宝在代际传递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图为实践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前合影。张博斌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