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样宏大的主题,在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无为市泥汊镇“享学”志愿团(二队)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在无为市泥汊镇日新村夹河小学的暑期课堂上,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他们深挖本地红色富矿,用孩子们听得懂、喜欢听的故事和行动,架起了一座连接党的纪律要求与童心的桥梁。
青年先学深悟透 夯实宣讲根基
“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为确保宣讲的准确性,活动前期,志愿服务团组织了多轮集体备课与专题学习。志愿者们反复研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时代背景,重点剖析其中“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密切联系群众”等要求的历史脉络。“我们在研讨中清晰梳理出一条红线,”团队队长陈孜凡介绍,“从革命年代的‘一根扁担’‘半条被子’所承载的严明纪律和为民深情,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其精神内核始终薪火相传——那就是植根人民、严于律己、勤俭奋斗。”扎实深入的理论准备,为后续面向小学生的生动教学筑牢了思想根基。
红色乡土变教材 抽象精神可触摸
面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将宏大的精神谱系变得鲜活可感?志愿者们的目光投向了泥汊镇——这片渡江战役重要战场所蕴藏的丰富红色资源。他们将这些家门口的故事化作最生动的教材,巧妙地将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求编织进本地革命历史叙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咱们泥汊的战士有过‘一件棉衣穿三冬’的日子,这就是‘艰苦奋斗’;部队路过再渴再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就是‘严于律己’!”课堂上,志愿者吴可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讲述着家乡土地上的故事。五年级学生听得格外专注:“以前觉得这些规定离我们很远,现在听了家乡叔叔们的故事,才明白原来‘节约’、‘守纪律’是那么了不起的传统。”
为辅助理解,团队还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主题展板。一幅幅展现渡江战役历史场景和纪律故事的画面,使抽象的精神要求瞬间变得具体而亲近。源自家乡土地上的故事,拉近了孩子们与历史的距离,让精神的力量可感可触。
“红领巾监督员”上岗 知行合一见行动
精神的传承,最终要落脚于行动。“享学”团队特别设计了实践性互动环节——“红领巾监督员”,引导孩子们将课堂所得转化为日常点滴。
“我们鼓励孩子们从自身做起,争当‘小小监督员’,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并在生活中善意提醒看到的浪费现象。”负责该环节的志愿者老师牛友娜说道。课后效果立竿见影,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兴奋地围着志愿者报告:“老师,我今天把饭菜都吃光啦!”“我看到同桌想倒掉剩饭,提醒他想想红军叔叔!”
“孩子们主动将‘节约光荣’的理念落实到餐盘中,这种行为的改变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志愿服务团队长在观察后表示。这种寓教于行的设计,有效促成了精神内涵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草鞋系上红领巾 童心写下传承诺
活动在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神情庄重,为象征革命艰苦岁月的红军草鞋模型系上鲜艳的红领巾。这一举动无声地诉说着新时代少年对先辈精神的敬仰与传承的决心。
更为实在的是孩子们写下的承诺。在志愿者设计的“我的红色纪律承诺卡”上,稚嫩却郑重的笔迹写满了具体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爱护教室桌椅”、“对朋友说话算话”、“帮爷爷奶奶做件事”……来自二年级的同学在卡片上写道:“以前吃饭总剩几口,现在懂了,节约粮食,就是学习红军叔叔的好品质。”
“当孩子们把‘珍惜粮食’、‘诚实守信’这样朴素的道理与自己家乡的革命故事联系起来,并愿意写下承诺去实践,这意味着一种珍贵的认同感在他们心中萌发了。”志愿者老师赵璇玥这样评价。
“享学”志愿服务团此次暑期实践,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以泥汊镇丰厚的红色历史为生动教材,在乡村小学的课堂上完成了一次富有创意的思政教育探索。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这一模式,让党的纪律作风和优良传统如春风化雨,滋养更多乡村孩子的心灵成长。
撰文|潘瑜
图片|宫诗雨 赵璇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