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安徽农业大学“童心传声 解码八零”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宣城市泾县,开展重走抗战路、诵读红色家书、体验非遗文化、宣讲优良家风等活动。据悉,该项目已入选2025年安徽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少先队实践营专项省级团队。
重忆革命征程,赓续红色基因
走进茂林镇,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石井坑守备战指挥所旧址里,斑驳的土墙、作战地图上的箭头与笔记,瞬间将时光拉回1941年那个血火冬夜。彼时,叶挺将军在此下达最后突围命令,油灯下的方桌、简陋通讯设备与手绘防御工事图,无声彰显着“寸土不让”的坚守。不远处的4117纪念广场上,红色大理石背墙镌刻着皖南事变七天七夜浴血奋战的历程,墙体渐高,如红旗漫卷,天地交融处,是新四军将士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似烈焰升腾。
“愿你我保持热血赤心,改旧习才不愧做廿世纪新青年”。阳光洒进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在老照片与手稿上留下斑驳印记。少年王稼祥在此研读进步书刊,播下革命火种,长征中他坚定立场,贡献卓著。团队成员肃立在雕塑前,诵读其家书,感受跨越时空的力量。展馆内,大家以笔为桥,在给先辈的回信中写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庭院中回荡的声音,与先辈赤心同频。这场穿越历史的“遇见”,将未竟的理想赓续,两个时代的青春誓言在此交汇,奔涌向前。
探访宣城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宣纸制作,从原料采集到成纸诞生,108道工序皆承载着手的温度与人的传承。文化体验区内,团队成员在师傅指导下体验“抄纸”,掌帘者与辅助者默契配合,纸帘划出优美弧线,万千纤维交织成章,每一页宣纸都带着“纸寿千年”的承诺。当素洁的宣纸经过匠人巧手,以丝线为脉,以函套为衣,便化身为线装书——这一中华文明最优雅的载体。指尖轻捻,尽藏“三折其页”之古韵;丝线穿梭,渐显“四眼订”技法之精魂。线装书的独特形制,让经典著作彰显出东方美学魅力。
“一根宣笔承载着千年文脉,但传承路上荆棘丛生。”伍森严先生眉头紧锁道出三大困境:青年断层、原料匮乏、市场剧变。面对门店销量断崖式下跌,这位花甲匠人主动求变——打造研学基地、向年轻人学习互联网思维。“传承不是守旧,要让老技艺穿上新衣。”他带领女儿们开发文创产品,在数字浪潮冲击下,他正探索与院校合作,让千年笔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为了探寻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的鲜活生命力,团队踏上特别采访之旅。在宣纸的氤氲气息中,全国劳动模范赵永成的孙子,这个在宣纸堆里长大的孩子,把千年宣纸技艺当成最熟悉的“游戏”。“看爷爷晒纸就像看变魔术,看着看着就学会了!”如今上小学的他,成了班里的非遗小宣传员,稚嫩语气里满是对非遗文化的骄傲,期待更多小朋友了解这份精致手艺。
而在千年古村查济,团队开启了一场家风文化的探寻。成员们以微课将“忠厚传家”的古训化为生动故事,用问卷探寻传统家风与现代家庭的契合点,在访谈中聆听当地老人讲述治家智慧,让尘封家训化作打动人心的“有声故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实践团还走进溪里凤村,在村干部带领下与村民深入交流,挖掘当地红色资源。队员围绕皖南事变等展开调研,将走访拍摄的红色资源制成3D数字博物馆,解决了部分遗址展示受限问题,提升参观体验,获得村干部认可,为当地后续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扬。
此次泾县之行,学子们以实践为笔,绘就了一幅赓续血脉、砥砺奋进的青春画卷。未来,团队将带着实践所得,深入基层、服务乡村,以专业知识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让红色精神与非遗魅力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金灿 张臻 颜莉 陆锐 邵航 李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