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启智学校的一间阳光洒落的教室里,安静忽然被一句略显生涩却足够清晰的英文打破——“I want to drink”。说出这句话的,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男孩。在此之前,他几乎从不主动表达需求,仿佛沉默地住在另一个无人能至的星球。而改变,正源自陕西师范大学“星星教育家”团队带来的那本双语绘本《My Needs Book》——这不仅仅是一本外语书,更是一把精心配制的沟通钥匙,一扇悄然打开的窗。
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奇迹,而是一场始于2024年秋的、以温柔与信念为名的教育远征。
在特殊教育的星空里,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一颗独自转动的星球。他们内心丰盈却寂静,像被留在漫长的夜里,难以诉说。而今,外语绘本如一束柔光,缓缓照进他们的宇宙——这不再只是教具,更是一座桥、一种语言,一场温柔彼此的破冰。这是一场宁静的革命:曾经封闭的轨迹,开始泛起涟漪;未曾被听见的表达,终于等到了回音
现实之困:百万星星的孤独与期盼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包括社交沟通困难、重复性行为和兴趣局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4年7月,全球范围内自闭症患病率约为1%。而在中国,自闭症群体规模同样不容忽视——全国6-12岁孤独症儿童出现率约0.7%,0-14岁患儿保守估计达200万人,且每年新增约16万例。
尽管国家持续加大特殊教育投入,自闭症儿童仍面临教育资源不均、教学方法单一、融合支持不足等现实困境。许多孩子虽具备学习潜力,却因难以适应传统教学模式,迟迟无法有效发展沟通与认知能力。如何为他们找到一扇窗,成为许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心头的迫切命题。
破局之举:从理论到实践为“星星的孩子”点亮认知之灯
(一)初心:从陪伴开始,先读懂再教育
202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的一群学生组建起跨学科的“星星教育家”团队。他们没有急于站上讲台,而是选择俯身牵手——走进“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开展一对一陪伴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服务。
图为团队在拉拉手特教中心进行志愿服务(安珂雨供图)
“我们要先读懂他们,而不是急于改变他们。”这行写在志愿服务日志扉页的话,成为团队最坚定的初心。通过一次次亲密互动,他们亲眼看到孩子们如何用指尖代替语言、如何因光线或声响的细微变化而焦虑,也更清晰地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触及这些“星星”深处的光。
随后,团队赴西安启智学校调研,与九年级班主任王雨田老师展开深度对话。“学生突发的情绪波动与需求表达障碍,往往是教学中最棘手的部分,”王老师说,“他们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知道如何说。”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让团队更加确信:所有教学与干预,必须始于理解、终于尊重。
图为团队在西安启智学校进行调研(蔡凯文供图)
(二)突破:绘本为桥,多感官协同的教学创新
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特质,团队开始系统研发专属绘本。从《My Needs Book》《My Hobby Star》到《I LOVE MY BODY》,每一册都凝结这样的匠心:采用极简句式聚焦核心表达,以温和视觉设计营造安全感知空间,更通过多感官联动教学——触摸、聆听、实物配合,让“drink”与水杯相连、“draw”与彩笔相系,真正实现语言在生活中落地。
图为团队自主研发的原创绘本(陆美燕供图)
教学方式也迎来深刻变革。团队融合全身反应法与情景化扮演,构建“场景认知–动作模仿–语言输出”的闭环教学路径,让知识不仅入脑,更融入身体记忆。课堂中允许沉默、接纳停顿,也包容不一样的反应。正如在一节2024年11的课堂上,一名学生背身不语,老师并未强行干预,而是以陪伴和吟唱逐渐唤回他的参与。教育在这里,不是纠正,而是读懂。
图为团队采用新方式进行教学(蔡凯文供图)
(三)变革:课堂是一场静默而温柔的“攻坚战”
教学并非总是风和日丽,而是在反复磨合与理解中推进。2024年11月,团队在西安启智学校开展首堂绘本教学课时,一名学生突然转身背对课堂,陷入沉默。教师并未强行干预,而是轻声坐至其身旁,一同哼唱课堂中刚教过的英文字母歌。几分钟后,伴随旋律,孩子的情绪逐渐平复,主动重新拿起画笔。
“他们并非在挑战课堂,而是在以这种方式表达未被察觉的情绪。”团队成员事后这样分析。也因此,在这套教学模式中,课堂允许沉默、接纳停顿,也包容每一种不一样的反应。
团队不断从实际教学中汲取经验,持续优化课程设计。在2024年11月“探秘身体奇妙园”主题课中,教师将绘本与肢体律动歌谣相结合,带领孩子认知“head”“shoulders”等基础词汇;2025年4月,“情绪小怪兽”课程则借助颜色卡片与图像,帮助学生识别“happy”“sad”等情绪表达;随后的5月至6月,团队聚焦“需求表达”与“爱好探索”,引导孩子尝试说出“I want to drink”“I like to draw”等短语。
(四)回响:细微之处看见星光闪烁
改变,往往发生于细节之中。平日从不主动开口的男孩,在“爱好探索”课上主动选择“I like to draw”卡片,并以彩笔绘出自己心中的彩色天空;一名习惯以动作表达需求的男孩,在经过《My Needs Book》系列学习后,于午餐时清楚说出“I want to eat”。
图为自闭症儿童绘画作品(蔡凯文供图)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母亲的反馈:“孩子回家后,第一次指着米饭说出‘吃’字——我瞬间泪如雨下。并非这个词有多难,而是我为此等待了整整七年。”这些看似微小的突破,却承载着每个家庭难以言表的艰辛与希望,也成为绘本教学成效最真实的回响。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束光。“星星教育家”团队所点燃的,或许只是微光——但每一点星光,都是一个孩子终于被听见的人生。正如他们在教学札记中写下的:“他们并非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只是用了另一种方式表达。而我们,愿做那翻译星光的人。”
正如一名参与项目的孩子用刚刚学会的英语所说:“I like to draw my future.”(我喜欢描绘我的未来)。而这本尚未合上的绘本,正缓缓写进更多中国自闭症儿童的明天。
供稿:星星教育家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