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木焕乡土”实践团:以现代技艺守护红色记忆,助力乡土木结构民居焕新

发布时间:2025-08-26 05: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曼钰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方曼钰)近日,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 90 周年,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木焕乡土”社会实践团奔赴贵州贵阳、遵义两地,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感悟革命精神,并结合专业所学,以“乡土木结构民居保护性改造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融合传承与创新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遵义会议会址合影

探访红色会址,解码木构建筑中的革命记忆

贵州作为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省份,革命记忆不仅藏于史料,更凝结在一座座木结构建筑中。

实践团走进遵义会议会址与苟坝会议旧址,在参观千余件革命馆藏文物、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时,特别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守护红色记忆的建筑本体。遵义会议会址的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群中,传统榫卯工艺历经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而苟坝会议旧址的黔北木构四合院里,木构件已逐渐老化腐朽,有的柱子还出现了严重倾斜。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苟坝会议旧址

“这些木结构多精巧,可惜年久失修走了形。”实践团成员肖鹏轻抚木柱感慨,“传统木结构民居不能只靠‘修旧如旧’,必须用现代技术加固防潮,才能真正‘活’下去,继续承载红色记忆。”成员们细致观察并记录榫卯节点磨损程度和构件虫蛀位置,系统梳理建筑现存问题,为后续精准保护积累了第一手数据。

对话产业与工匠,破解木构传承现实难题

实践团走访贵州泽木绿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总经理周光志展开交流。周光志指出:“传统木结构民居防潮性弱,在山区潮湿环境中建筑寿命普遍较短,山地地形导致施工效率低、成本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传承意愿不足。”

图为实践团师生在泽木绿建企业交流

在与当地掌墨师吴良玉等乡村建筑人员交流时,吴师傅拿着实践团设计的图纸直言:“这图纸看着漂亮,但脱离当地地形和老规矩,技术再新也落不了地。”

实践团结合专业与基层需求,计划联合校友企业开展系列乡村木结构房屋修缮技能培训,普及现代防腐防潮技术、结构设计规范等知识,并建立长效机制,为乡土建筑可持续保护培育本土人才梯队。

深入乡村调研,以精准方案激活木构民居价值

在板桥镇柏杨村,实践团发现一栋木结构四合院因随意建造、设计不规范,存在悬挑过长、榫卯开裂等安全隐患。虽经海绵包裹、钢丝拉索简易加固,却因措施缺乏专业设计,不仅破坏建筑原貌,更使木构件支撑不足的风险雪上加霜。

“临时加固治标不治本,木结构设计从源头就得守规范。”实践团成员肖鹏指出,此类问题在当地木结构民居中普遍存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木结构四合院现场观察

实践团以该四合院为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乡土木构特征与技术痛点,探索在保障居住安全舒适基础上延续地域文化记忆的可行路径,为乡土木结构民居的现代转型提供专业参考。

校际协同创新让青年智慧成为保护新动能

实践团走进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贵大学子围绕“木结构民居保护与创新”展开热烈交流。

南林团队分享了现代防腐技术、装配式构件的应用经验,贵大团队则以本土改造案例为引,展现建筑设计中传统元素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巧思和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

“贵大同学分享的设计经验,既新颖又实用,正是我们改造乡土木屋最需要的‘本土指南’。这样的地域经验能让现代技术落地更精准,避免‘水土不服’。”实践团成员林颖感叹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贵大同学交流

“这一路我们见过红色会址历经百年的坚实伫立,也见过乡村老屋在风雨中的倾颓困境,更明白木结构建筑不只是木头的堆砌,而是活着的历史与文化。”实践团负责人方曼钰说,“未来我们想把这些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整理成更细致的技术手册,联合更多高校和地方力量,让每一栋老木屋都能既经得起风雨,又守得住乡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里‘有温度的记忆载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曼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