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至8月5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口腔医学系“银龄皓齿”先锋队联合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政府、共青团建水县委、红河州中医院及西庄镇卫生院,深入建水县西庄镇荒地村等地,开展为期7天的“关爱银龄,健康守护”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宣教科普+文化溯源“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探索民族地区健康扶贫新路径,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
基层服务暖人心 健康科普惠民生
“阿嬢,刷牙要像梳头发一样,顺着牙缝上下刷才干净……”7月30日,在荒地村古榕树下,先锋队员正手持牙齿模型,为围坐的老人们演示改良巴氏刷牙法和牙线正确的使用方式。这是“关爱银龄,健康守护”实践活动的生动一幕,将专业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让健康科普更“接地气”,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口腔健康认知水平。
活动现场,口腔医学专业的队员们通过模型演示、图文讲解等多样化形式,系统普及了牙周疾病预防、口腔疾病与全身慢性疾病关联等核心知识。考虑到当地老年人偏好食用酸石榴、酸腌菜的饮食习惯,先锋队队员特别强调:“这些酸性食物会慢慢‘啃’掉牙齿的保护层,这就像苹果烂了个小洞,不及时处理就会烂到芯里。”通俗易懂的讲解引发老年人的阵阵惊叹,大家纷纷感慨:“哦莫,原来牙疼真的是疾病信号!”“这些年牙齿总出问题,竟然和常吃酸菜有关!”
图为先锋队队员讲解牙线使用方法。郑雅萍 供图
精准调研探病因 数据支撑助决策
在开展联合义诊之余,先锋队还针对老年人口腔健康启动专项调研工作。队员们顶着烈日深入村巷,通过“问卷 + 访谈 + 视诊”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 200 余份,同时克服语言障碍,用当地方言与老人深入交流,详细收集酸食摄入量、牙周病认知水平及日常清洁习惯等关键数据。
调研结果显示,当地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突出:约八成老年人每日摄入酸食频次较高,其中超五成每天食用酸食 2 次以上,但六成以上未意识到酸食与牙病的关联;规范刷牙掌握率不足四成,仅三成老人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更有超六成老人从未接受过口腔检查。这些详实数据不仅揭示了当地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更为后续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地方卫生部门完善健康扶贫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为先锋队员进行方言访谈并收集问卷数据。尹博雅 供图
文化溯源寻根本 健康扶贫新思路
为深入探究传统饮食文化对健康的深层影响,先锋队先后走访了建水西门豆腐工坊和特色酸汤萝卜制作工坊。在西门豆腐工坊,氤氲的蒸汽中飘散着独特的酸香气息。工坊老板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酸浆点卤”这一传统工艺的精髓:“点豆腐的关键就在于这取自大板井的酸浆。这口古井的水质特殊,富含矿物质,才能点出如此鲜嫩爽滑、自带天然酸香的豆腐。”
随后,队员们还来到酸汤萝卜制作工坊,系统记录了“三日发酵、七日成酸”这一传统制作工艺的全流程。先锋队队员在实地考察发现,酸食文化在当地已有数百年历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这一发现,团队提出“文化保护 + 健康改良”的创新思路:既要尊重传统饮食文化,也要通过科学方法降低健康风险,如建议控制酸食摄入频率、餐后及时漱口等。
图为当地豆腐工坊制作酸浆豆腐。陈诺 供图
青春力量助振兴 健康中国新实践
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以需求为导向,既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实际健康问题,又为民族地区健康扶贫探索出新模式。带队教师表示,这种“医疗帮扶+文化保护+科研创新“的工作模式,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图为先锋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留念。郑雅萍 供图
未来,“银龄皓齿“先锋队将继续深化与地方的协同联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定期开展口腔健康服务,同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和政策建议,以扎实学识与赤诚担当,在“医教助振兴”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用实际行动书写守护健康、助力发展的动人答卷,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持续绽放。(通讯员 杨雅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雅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