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下乡|“传承红色精神 讲好历史故事”——红十字军纪念馆讲解团队圆满完成两周讲解任务

发布时间:2025-08-25 20: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倩 王婧瑶   阅读 2.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通讯员  王婧瑶  唐倩 导语:2025年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 星火传承”实践团队的组员们走进红十字军纪念馆进行宣讲,此次团队共有四人,历时两周。期间,实践组员们围绕纪念馆历史背景、展品内涵及红色精神传承等核心。

此次实践活动围绕梳理纪念馆历史脉络,整理红十字军发展时间线及关键事件、探究展品背后的人物故事与历史细节考证解词撰写,结合史实与情感表达增强感染力和制定宣讲计划并组织模拟演练,及时调整优化。这三部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江海曙光”展厅,实践组员讲述20世纪初通海如泰地区百姓在封建地主豪绅与反动当局压迫下的苦难,也讲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觉醒,以及吴亚鲁创办平民社、如皋早期党组织建立这些点亮革命火种的故事。当实践组员讲到农民承受40多项捐税,以民谣 “农民头上三把刀” 诉说悲惨时,看到听众脸上凝重的神情;讲述党组织如星星之火燃起时,又能感受到大家眼中的振奋。这让实践组员们深知,把历史讲透彻,才能让听众共情,明白革命是百姓求生存、求希望的必然选择。

 

图片内容为实践员在“江海曙光”展厅讲解  潘杰供图

实践组员们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宣讲员的身份,进行了第三展厅“斩木举义”与第四展厅“军旗如画”的讲解工作,既加深了观众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也收获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讲解中,实践组员们始终以史实为根基,深挖展厅内涵。“斩木举义”展厅聚焦红军十四军组建背景与早期斗争,从如皋、泰兴地区的农民运动讲起,细致解读“五一农民暴动”等关键事件的历史意义,通过展示当年的土枪、梭镖等实物,让观众感受革命先辈“以木为兵、以革为旗”的勇气。为增强感染力,还搜集了暴动参与者的后代口述资料,将“夜袭地主庄园”等故事融入讲解,让历史场景更鲜活。“军旗如画”展厅则着重呈现红军十四军的军旗精神与战斗历程。围绕军旗的设计寓意,串联起黄桥决战、围攻泰县等战役,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军旗样式变化,解读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讲解时,实践组员特别注重与观众互动,观察军旗上的弹痕印记,体会“军旗所指、所向披靡”的信仰力量,不少观众反馈“透过军旗看到了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坚守”。

 

图片内容为实践队员在"斩木举义”展厅讲解  潘杰供图

实践组员又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宣讲员的身份,带观众走进第五展厅“革故鼎新”和第六展厅“金戈铁马”,重温红十四军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走进第五展厅,展柜里那张苏维埃政权颁发的土地证书让实践组员们驻足。这张纸背后,是红十四军让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承诺。红十四军在武装斗争间隙,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真正交到农民手中;在江苏率先建起县、乡苏维埃政权,让百姓第一次尝到当家作主的滋味;更组建起童子团、赤卫队等群众武装,让革命火种在每个角落燃烧。这些举措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展厅里的文献和图片,都在诉说着根据地如何从一片沃土,变成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随后实践组员们转身进入第六展厅,老户庄战斗的复原场景让现场气氛变得凝重。模型无声讲述1930年4月16日的激战:何昆军长带着三路战士冲向敌阵,胸部中弹的瞬间,军长喊出的还是“前进”,32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而10天后,薛衡竞参谋长也在顾高庄战斗中壮烈牺牲。每当讲到这里,展厅的枪炮声仿佛都变得清晰,7个多月的征战里,战士们不是不怕牺牲,只是更怕辜负百姓的期待。

 

图片内容为实践队员在“金戈铁马”展厅讲解 潘杰供图

通过这次宣讲,实践组员对红十四军诞生的历史脉络理解更深,也懂得如何用故事打动人心。未来,会继续深耕红色历史,让更多人透过宣讲,触摸信仰温度,传承革命先辈们在苦难中奋进、于绝境中抗争的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闪光 (撰稿:陆庆晖 图片:潘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