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同风,逐梦启程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梦·强师行”同风行支教队赴广西百色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5 18: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思衡 孙一嘉 甘庆丰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梦·强师行”同风行支教队赴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南山实验小学,成功开展了为期7天的夏令营支教活动。本次实践旨在以教育为纽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乡村儿童综合素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在“千里同风,逐梦启程”的初心感召下,10位支教队员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教师通力合作,共同为当地学生带来一场多元、创新、融合的夏日学习之旅。

跨界协同,携手共育

“同风行”支教队由10名成员组成。队伍设正、副队长各1名,负责整体统筹与协调;9名队员承担教学任务,其中1人专职负责宣传工作。此外,队内还设立了后勤小组,以及两个分别以“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调研小组。本次夏令营创新采用“同风行支教队+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协作模式,全面推行“1+1”教学搭档机制。支教队员与“美丽中国”项目老师结为教学搭档,共同备课、协同授课、互为助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互补、教学共进与师生共融。两队分工明确、协作紧密,展现出高效而温暖的团队力量。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梦·强师行”同风行支教队合影

兴趣引航,学科共融

本次夏令营以“兴趣先行、素养驱动”为课程设计核心,围绕“多学科融合、实践式学习、创造性表达”三大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分为两大板块:核心素养课程与兴趣拓展社团,旨在通过多元的学习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课程板块共开设6门课程,由“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老师授课,并由同风行支教队员担任助教。课程设置涵盖编程、乐高搭建、飞盘运动、C-STEM融合课程、美育教育、戏剧教育等多个领域。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核心素养课程通过系统设计,注重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

图为C-STEM核心素养课程

兴趣发展课程板块共包括10门社团课程。除“友好空间”社团课程外,其余9门均由同风行支教队自主开发并实施教学,“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老师协助担任助教。课程内容广泛融合语文、数学、生物、化学、地理、思政、历史等基础学科,同时引入法律、心理、戏剧等非基础学科知识,强调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应用。同风行队员特别将广西本地文化元素与多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贴近生活、扎根乡土的实践活动,确保课程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乡土文化的渗透、动手任务的实施以及跨学科内容的融合,同风行支教队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力和表达力,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做中思、说中悟”的育人目标。

图为“盛夏环游记”兴趣发展课程

寓教于乐,润泽心灵

除了丰富的课堂内容,同风行支教队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充满童趣与教育意义的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在合作中收获。

夏日游园会融合“挑战、合作、休闲、竞技”四类项目,多个游戏环节融入了广西地方文化元素,如“壮锦接力设计”“铜鼓节奏大师”“壮族药香囊”等。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锻炼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图为孩子们进行知识问答

草坪音乐会则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清亮的歌声与活泼的舞步在晚风中飞扬,传递着自信与快乐。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张望到踊跃登台,用清亮的歌声唱出童年的梦想与喜悦,传统民谣与现代歌曲交汇共鸣,伴随着简单的舞步和纯真的笑语,每一首表演都凝聚着勇气与自信。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每个孩子都在掌声中感受到被认可、被鼓励的温暖。

图为孩子们演唱《小美满》

趣味运动会上,运动场化身为欢乐与协作的天地。抛绣球、跳竹竿、滚铁环……这些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趣味的项目,不仅考验着孩子们的速度与灵活,更强调团队的默契与信任。比赛中,有人全力冲刺、有人默契配合、也有人为同伴大声助威。每一个努力的身影,每一次彼此的扶持,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体力与技巧的竞技,更是友谊和集体精神的生动课堂,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合作、尊重与坚持。

图为“抛绣球”项目比赛现场

美丽影院在星空下开启,电影《心灵奇旅》不仅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更引导他们思考“火花”背后的意义——什么是热爱?何为梦想?观影过程中,有笑声也有静默,有惊叹也有思索。这不仅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堂关于生命教育与自我发现的启蒙课。

图为孩子们认真观看《心灵奇旅》

最后的结营仪式上,孩子们自信展示学习成果,各类奖项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被铭记。这一系列精彩活动,不仅丰富了夏令营的生活,更以爱串联起每个温馨瞬间,温暖每一颗纯真的心灵。

图为孩子们为社团课成果“点赞”

文化浸润,研习相长

在支教过程中,同风行支教队始终坚持文化浸润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不仅在课堂中融入了铜鼓、布洛陀神话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还组织开展了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两大专题调研。

在红色文化调研中,队伍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走访了解放街、粤东会馆等革命遗址,深入了解百色的革命历史;通过访谈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感受,为将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机地融入课堂提供了真实依据,助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图为支教队成员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

在非遗文化调研方面,队伍赴田州古城、敢壮山等壮族文化特色显著的区域,采用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聚焦于“布洛陀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普及与传承状况。调研成果为当地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本土素材,进而助力支教队伍以创新且贴近时代的方式,将民族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在“知广西、爱家乡、讲故事”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学会欣赏并主动传承本土文化,文化自信也得以有效提升。

图为支教队成员进行非遗文化访谈

同风七日,师生相伴,爱与知识如微风播撒心田。这段跨越千里的奔赴,已成为孩子们走向广阔世界的风,也成为支教队员教育路上永恒的风向。千里同风,强师而行,他们的梦想之旅仍在延续。

(通讯员:吕思衡 甘庆丰 孙一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思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