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姜姝羽 成方祎)为梳理保护利用大运河(山东段)现状,形成胜迹名录与文脉分析材料,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实证支撑,2025年8月16日至8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运而生”实践队于枣庄市博物馆、台儿庄古城、运河国家湿地公园,济宁市微山县运河庄台、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实地调研,访谈沿岸居民和文保人员收集民俗故事与口述记忆,系统完成“记录遗存特征、考证历史脉络、收集民俗记忆、梳理保护现状”四大任务,深度触摸大运河山东段的历史文脉,收集一手资料,为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与“可视化呈现”积累素材。
博物馆中溯源流,筑牢运河文脉历史根基
调研首日,“应运而生”实践队前往枣庄市博物馆,了解馆藏文物与史料,初步搭建大运河山东段的历史认知框架。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枣庄市博物馆明清运河文化展区藏有大量漕运文书、古船构件等文物,实践队队员记录文物年代、用途及关联历史事件,同时结合馆方志史料,考证运河枣庄段的开凿背景、航运规模及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不断深化认识,梳理枣庄运河文脉。
“从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文物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运河的‘过去式’,更理清了文脉梳理的主线,为后续调研奠定基础。”实践队队员陈铭爽参观后表示。此次参观不仅让实践队初步掌握枣庄运河的历史沿革,搭建了大运河历史背景的基础认知框架,更完成了“景点遗址基础资料记录与汇编”的开篇工作,为文脉分析提供了历史依据。
图为“应运而生”实践队于枣庄市博物馆合照
图为“应运而生”实践队队员进行触摸体验
庄台湿地寻踪迹,触摸运河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8月17日,实践队前往微山县,聚焦运河庄台这一独特文化载体展开调研。在韩庄运河、彭口闸等遗址点,队员们沿着运河岸线实地勘察,近距离观察庄台“临运河而建、依运河而兴”的居住形态,同时走访世代生活在此的村民,与之深入交流。“祖辈靠运河捕鱼、航运谋生,家里还保留着老船桨、漕运账本呢!”村民的讲述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运河对当地经济民生的深远影响。
下午,实践队前往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漫步“十里荷花廊”,看运河水滋养湿地生态,听鸟鸣与水波交织,亲身见证了大运河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为“景观可视化”收集了大量自然风貌素材。
图为“应运而生”实践队于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合照
图为“应运而生”实践队队员走访运河村
古城调研深探索,解码运河重镇的文化基因
8月18日至8月19日,实践队重点调研台儿庄古城,开启深度探索。实践队循着运河脉络,依次走访河神庙、闸关署、大运河清风馆等文化地标,于“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见识百余件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运河商贸招幌,于“中国运河税史馆”了解运河漕运税制的演变,系统梳理出台儿庄作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的历史地位。此外,实践队队员还登上运河画舫,沿古运河航道体验“一河连四湖”的独特景观,观看鲁南皮影戏、运河大鼓等民俗展演,在沉浸式体验中捕捉运河文化的鲜活魅力。
8月20日,实践队前往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北闸遗址进行专项考察,进一步补充运河水利设施变迁的历史资料。随后,实践队系统整理调研成果,分类归档实地拍摄的百余张照片、数十段视频,梳理访谈记录与文献资料,为后续项目推进做好准备。
图为“应运而生”实践队队员参观运河粮仓博物馆
图为“应运而生”实践队队员参观大运河招幌博物馆
“实地调研是项目的核心环节,我们收集的每一份资料、记录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后续景观书写与可视化呈现的基础”,实践队成员姜姝羽介绍道。未来,“应运而生”实践队将结合调研所得,深入挖掘大运河山东段的历史文化价值,运用数字建模、多媒体交互等现代技术,将运河的历史脉络、景观风貌、民俗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可视化作品,助力运河文化传承。
实践队指导教师张袁月对团队表现给予高度肯定:“从前期规划到现场执行,队员们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高效的协作能力,为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她表示,后续将继续指导团队深化研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让大运河(山东段)的文脉通过创新形式“活起来、传出去”,为运河文化的当代传承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姝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