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犁桥发展路,三下乡团队以行求知

发布时间:2025-08-25 14: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季乐文 高佳慧 陈明聪   阅读 2.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解码犁桥发展路,三下乡以行求知》

——巢湖学院学子赴犁桥村调研

2025年暑假,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犁桥乡村振兴实践团,怀着对中国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求知若渴与满腔热忱,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炎炎夏日,迈入了看似普通的江南村落。实践团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晨光微熹,9名成员就已经集合完毕。实践团分为3个小组,带着调查问卷和笔记本,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调研。这样的社会实践方式能让团员们更直接地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我们循着绿树成荫的乡间公路,河道绿水间白墙青瓦的色调搭配,与江南烟雨相融,形成水墨渲染般的诗意画面,尽入目中。当有游船经过时,房屋的水影细波如鳞,层层泛开,这里便是闻名遐迩安徽省铜陵市的犁桥村。它静卧于铜陵市西联镇中部,大约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珍珠般的散落着6个自然村。

图为犁桥村环境图 沈怡然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出发进行走访调查 张桐摄

首先,实践团访谈了村书记,书记为团员详细介绍了村子的水利发展和民生福祉,语句中透露着对犁桥村发展的与有荣焉。四十年前的犁桥村仅有一条砂石路与外界相连,雨季泥泞阻断交通,旱季尘土淹没田畴。2016年水镇工程启动,对河道进行系统性清淤拓宽,将淤塞沟渠进行清理改造。同步建成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水质净化能力大幅提升。现今,犁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国家推行了新农保政策,村民都积极参与,只要一次性缴纳6000元,到了60岁参保的就可以每月领280元左右,没参保的也能领150元左右的养老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当村书记用带着泥土芬芳的乡音描绘出乡村振兴的蓝图时,那些散落在田埂间的零星灵感突然被点亮,实践团开始了走访调研,从村民朴实而生动的语言中,更加深刻了解到书记口中变化。一位年方半百的大姨给实践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初见时,她正专注地侍弄着豆角,布满皱纹的手在豆角间穿梭,意定神闲。听闻团员的来意,阿姨停下手中活计,热情地招呼着。大姨谈及如今的生活,喜笑盈腮,难掩激动地说道:“现在村子的建设的真是太好了!以前土路七高八低的,外人来了都直摇头,现在不仅修通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村内的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村子里还建了体育休闲中心,有标准的篮球场和塑胶跑道。最让人惊喜的是路边还放了自助书箱。”大姨介绍,景区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提供了工作机会。大姨一家都在本村AAAA级景区犁桥水镇工作,给一家人带来了稳定且可观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四十年前洪涝肆虐的圩区,因产业的升级、旅游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大姨激动的说“现在我们通过旅游合作社户均增收超2万元。不像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不仅孩子上学的费用不愁了,医保报销比例也高。”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与犁桥村村民了解村庄发展情况 沈怡然

听罢,团员们由衷的开心,再次启程,沿着大姨夸赞的大道,访谈了一位正在河边洗衣服的阿姨,她给团员具体讲述了对犁桥村水利发展的深刻感受。她对于村里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提起村里的改变,阿姨便像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要说这村里最大的变化,那水质改善绝对排第一!以前村里的水又苦又涩,还经常断水,洗衣服、做饭都不方便。现在可不一样了,政府给我们修了新的供水管道,水质清澈甘甜,24 小时不间断供水,再也不用担心吃水难的问题了。”阿姨还感慨,除了水质变好,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美,道路两旁种满了绿植,晚上还有明亮的路灯,日子越过越舒坦。”她滔滔不绝的讲述着村里的新貌,从拓宽的道路到清澈的河水,每一句都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犁桥村村民了解村庄发展情况 张桐摄

图为犁桥村湖水景观图 沈怡然摄

期间实践团又调研了许多村民,大家无一例外是对现在生活的夸赞和感激,其中有一位91岁高龄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的老奶奶,她就像时代的报刊,见证着犁桥乡村振兴发展。奶奶站在新修的村道边,目光抚过鳞次栉比的白墙黛瓦,她抚今追昔,“年轻时,全村都是泥巴房,一下雨路上的水能淹到膝盖。现在不仅路好走了,家家还都有小汽车,晚上路灯亮得像白天一样。”从吃不饱饭到住进宽敞新房,从煤油灯到太阳能路灯,奶奶用一生见证了乡村从贫困走向振兴的变化。从她的讲述里,成员们触摸到犁桥村发展变迁的村脉民生,路修宽了,环境变美了,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就是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最生动的写照 。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犁桥村村民了解村庄发展情况 李泽皓摄

傍晚时分,落日熔金,调研结束的实践团成员们望着马头墙在金幕中露出的剪影,心里坚定又充实,蜿蜒小渠河水潺潺,在耳中成了美妙乐章。从这四个故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古镇变迁的深层逻辑——它印证了一个质朴而深邃的发展哲理:民生如同骨骼,支撑起乡村发展的坚实框架;产业恰似血脉,为共同富裕注入奔涌动能;而生态与文化则是灵魂,为持续发展赋予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犁桥村以民生改善为执笔之锋,以产业振兴为运墨之韵,在江南水乡的画卷上挥毫泼墨,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转型升级筑牢发展根基、文旅融合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民生福祉提升厚植幸福底色"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图景。这幅画卷不仅记录着犁桥村的蜕变历程,更映照出中国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破茧成蝶的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明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