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更为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7月上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青岛杨家山里、菏泽单县、潍坊寒亭,通过实地走访、沉浸式体验,深入感悟三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寻乡土文化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潜能。
民俗活化,解锁文旅融合内生力
实践队在杨家山里参与大饽饽制作、聆听崂山民间故事,直观看到民俗文化的赋能实效:村民将大饽饽升级为定制化“文化礼品”,崂山故事通过短视频成文旅“名片”。队员们感悟到,当民俗从“静态遗产”变为“活资源”,便形成“文化传承—游客引流—产业增收”的良性循环,这种“民俗活化”正是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杨家山里体验民俗、交流调研现场。张奕欣 供图
非遗破圈,激活产业发展新潜能
在单县,实践队走访花馍工坊、观看皮影戏,发现非遗已找到现代发展路径:花馍借电商销往全国,皮影戏靠新剧目、短视频吸粉百万。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通过“定制化+电商”“内容创新+数字传播”适配市场,既让传承人增收、吸引年轻人学艺,又带动配套产业,形成“乘数效应”,这正是非遗赋能乡村产业的关键潜能。
▲图为实践队员在单县与当地村民交流现场。王迎俏 供图
工艺创新,释放品牌集群辐射力
实践队在寒亭走访年画作坊、风筝企业,见证传统工艺的升级:年画融入国潮元素做文创,风筝推多元品类,还形成“杨家埠”区域品牌。队员们感悟到,“工艺创新+品牌集群”让传统工艺突破局限,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不仅带动作坊增收,更形成特色产业带,成为乡村经济“强引擎”,这是传统工艺赋能的深层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工作人员交流现场。王馨曼 供图
从杨家山里的民俗动能,到单县的非遗潜能,再到寒亭的工艺辐射力,实践队清晰看到: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让乡土文化找到与现代发展的结合点,从“符号”变为“资本”。这种文化赋能的实践,既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更印证了文化作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价值,为更多乡村以文化振兴助推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