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奔赴泰安新泰、菏泽单县、潍坊诸城,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核心,深挖三地文化特色,通过入户走访与集中宣讲,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乡土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激活农耕民俗,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实践队抵达泰安新泰后,深入村民家中与田间地头,走访了解当地“农耕祭祀”“秋收庆典”等传统民俗,以及石磨豆腐、手工编织等乡土技艺的传承现状。在村委会文化大院的集中宣讲中,队员们以“农耕民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为核心展开:“新泰的农耕民俗承载着本土文化记忆,可将‘秋收庆典’升级为沉浸式文旅活动,让游客参与收割、打谷;石磨豆腐、手工编织等技艺可打造体验工坊,搭配民俗讲解,形成‘民俗体验+技艺学习’的特色文旅路线。”
针对村民提出的“民俗活动吸引力不足”问题,队员们进一步建议:“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比如为农耕民俗开发主题文创周边,用短视频记录技艺传承故事扩大传播;联合周边景区推出联票,吸引更多游客停留,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宣讲后,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围绕活动策划、文创开发等细节与队员深入交流,初步达成合作探索意向。
▲图为实践队员在泰安新泰村委会文化大院宣讲现场。张奕欣 供图
聚焦非遗活化,焕发传统技艺新活力
在菏泽单县,实践队重点走访花馍制作传承人、大徐庄皮影戏班社,详细了解两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发展需求。在村内公共活动广场的宣讲中,队员们围绕“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与产业转化”展开:“单县花馍不仅是节庆食品,可结合生日、婚礼等场景开发定制化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皮影戏可创新剧本内容,融入乡村振兴、家风建设等现代主题,用直播、短视频形式吸引年轻受众,扩大非遗影响力。”
针对“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痛点,队员们提出具体方案:“联合当地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花馍制作、皮影表演兴趣课;设立非遗传承补贴,鼓励年轻人跟随传承人学习技艺,同时帮助传承人对接文创设计团队,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宣讲引发热烈反响,多位非遗传承人当场表示愿意尝试新的传承与推广模式。
▲图为实践队员在菏泽单县村内公共活动广场宣讲现场。王迎俏 供图
挖掘非遗与红色文化,打造文化振兴双引擎
抵达潍坊诸城后,实践队先后走访“诸城派古琴”非遗传承基地、本地民俗博物馆,梳理古琴艺术、剪纸、笤帚编制等文化资源。在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集中宣讲中,队员们以“非遗技艺与文化IP的协同发展”为切入点:“诸城派古琴可推出‘古琴+研学’体验课程,结合本地历史故事打造沉浸式演奏场景;剪纸技艺融入地域文化符号,开发成景区文创、农产品包装;笤帚编制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包装,从‘实用工具’升级为‘文化手信’,提升产品附加值。”
针对部分手艺人“销路窄、利润低”的困扰,队员们建议:“整合分散技艺资源,成立村级文化产业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订单与设计资源;利用诸城本地文化名人IP,为非遗产品背书,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扩大销量,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增收’双向赋能。”宣讲后,多位手艺人现场咨询合作社组建流程,表达加入意愿。
▲图为实践队员在潍坊诸城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宣讲现场。王馨曼 供图
从泰安新泰的农耕民俗活化,到菏泽单县的非遗创新传承,再到潍坊诸城的文化资源整合,实践队始终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立足三地文化特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落地的具体方案。此次实践不仅让村民看到本土文化的发展潜力,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唯有扎根乡土挖掘文化内核、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跟踪三地文化发展,为更多乡村提供文化赋能的实践样本。(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