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实践团师生前往下丁家村,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交流感悟、采访人大代表等形式,深入了解下丁家村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引领下的发展历程,深切感悟“下丁家精神” 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下丁家镇党委党校作为传承和弘扬 “下丁家精神” 的重要阵地,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影像和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下丁家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造自然、对抗自然的壮阔画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下丁家村,正如歌谣中所说,“抬头看山,山是和尚头;低头看地,地是一层皮。十年总有九年旱,庄稼见种不见收”。但以王永幸为代表的下丁家人,不等不靠,带领全村人民开山劈岭、修水库、造梯田、拆土炕土灶用来种地,没有地方睡觉就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凭借勤劳双手,村民们彻底改写了家乡的贫困面貌。讲解员讲述到,那时候大家白天肩扛手挑,晚上还要进行思想学习,从来没有人叫苦叫累,正是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下丁家村才一步步从穷山沟富裕起来。
展馆内陈列着当年的农具,实践团同学亲身体验后,更真切地感受到先辈的艰辛,尤其推载满石头的小推车时,维持平衡的不易让大家对前辈的付出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参观中,实践团成员观看了下丁家村发展影像,看到村庄从荒山秃岭蜕变为绿水青山,从单一农业经济发展到多元产业并举。多年来,下丁家人民传承先辈精神,在发展中创新,为这片土地持续注入活力。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对曾任烟台市人大代表、王永幸老书记的后代王清业老人进行了采访。作为扎根乡村数十年的建设者,王清业详述两代人奋斗历程,深刻诠释 “不为名,不为利,群众放心党满意” 的精神本源。
王清业老人提到早年村庄耕地零散分布,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王永幸老书记带领村民白天垦荒整地,夜间规划水利建设,历经多年将 1.7 万块零碎地块整合为 1600 亩稳产高产田,彻底改变了耕地贫瘠的状况。1982 年修建高山水库时,在缺乏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5000 余吨水泥、140 余万块石料全凭人力搬运上山,最终建成这一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王清业老人自身亦放弃外出发展机遇,响应组织号召返乡参与乡村建设,直至 70 岁才卸任,以 “舍小家为大家” 的坚守,延续着 “下丁家精神” 的火种。
当实践团成员蓝璐珊问及王永幸老书记是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践行“不为名,不为利,群众放心党满意”时,王清业老人坦言,这句话早已成为他父亲的人生座右铭,核心就是两条:工作严要求,生活低标准。而关于“下定家精神”的传承中,他表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 其核心内涵从未改变,只是表现形式随时代发展而演进——过去以 “拼搏实干” 攻克难关,如今则需以 “创新智慧” 推动发展,虽不必复刻往昔 “拼命” 的方式,但精神底色必须坚守。他寄语青年,要以知识为根基扛起时代责任,让优良传统在新征程中不断传承延续。
此次下丁家村之行既是历史回溯,更是精神接力。“下丁家精神” 所蕴含的奋斗基因,将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事业提供强大精神滋养。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以“下丁家精神”为指引,在学思践悟中锤炼本领,以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