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奔赴潍坊高密、聊城凤凰集、泰安新泰,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三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系列宣讲与实践活动,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深耕非遗文化,推动传统技艺焕新
实践队抵达潍坊高密后,走访高密扑灰年画作坊、剪纸艺人与泥塑传承人,详细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集中宣讲中,队员们以“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产业转化”为核心展开:“高密扑灰年画可融入现代家居审美,开发装饰画、文创贴纸;剪纸技艺结合节庆主题,设计定制化礼品;泥塑产品创新造型,对接年轻消费市场,让传统非遗贴近生活。”
针对非遗传播范围有限的问题,队员们进一步建议:“搭建‘非遗+电商’销售平台,邀请传承人开展线上技艺教学直播;联合景区打造非遗体验区,吸引游客参与制作,既能扩大非遗影响力,又能带动村民增收。”宣讲后,多位非遗传承人表示愿尝试新路径,与队员探讨具体合作方案。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现场。张奕欣 供图
挖掘人文底蕴,激活文化育人价值
在聊城凤凰集,实践队走进孔繁森纪念馆,结合当地村民口述的孔繁森事迹,梳理红色人文资源与乡村精神传承脉络,随后在纪念馆周边广场开展集中宣讲。队员们围绕“人文精神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融合”提出思路:“可将孔繁森事迹改编成地方戏曲、情景剧,在村内文化广场展演,让人文精神融入日常。”
针对村民提出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问题,队员们建议:“定期举办‘人文故事分享会’‘红色主题书画展’,邀请文化工作者下乡指导;利用闲置空间打造村级文化角,陈列本土人文资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文化氛围。”宣讲引发村民共鸣,不少人主动提出参与文化活动组织的意愿。
▲图为实践队员在聊城凤凰集广场宣讲现场。王迎俏 供图
聚焦农耕文化,探索文旅融合新径
抵达泰安新泰后,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家中,了解当地农耕习俗、传统农具传承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随后在村委会院落开展集中宣讲。队员们以“农耕文化的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为切入点:“可整理传统农耕技艺,打造‘农耕体验园’,让游客参与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将老农具改造为文创展品,结合民宿打造‘农耕主题住宿’,形成特色文旅IP。”
结合当地农产品资源,队员们进一步阐释:“把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如印上传统农耕图案的杂粮礼盒;举办‘农耕文化节’,同步开展农产品展销,实现‘文化展示+产品销售’双向赋能。”宣讲后,村干部与队员深入交流,计划结合建议优化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图为实践队员在泰安新泰乡村院落宣讲现场。王馨曼 供图
从潍坊高密的非遗焕新,到聊城凤凰集的人文赋能,再到泰安新泰的农耕文旅融合,实践队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立足三地文化特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具体路径。此次实践不仅让村民看到本土文化的发展潜力,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唯有扎根乡土挖掘文化内核、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跟踪三地文化发展,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文化赋能样本。(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