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润乡促振兴:实践队赴三地践行“第二个结合” 激活乡土文化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24 20: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梦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奔赴青岛杨家山里、菏泽单县、潍坊寒亭,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三地特色文化,开展系列宣讲与实践活动,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深挖民俗文化,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实践队抵达青岛杨家山里后,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当地大饽饽制作、崂山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传承已久。在集中宣讲中,队员们提出“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将传统大饽饽制作过程设计成游客体验项目,结合崂山民间故事打造特色文旅路线,既能传承民俗,又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针对乡村旅游淡旺季明显的问题,队员们进一步阐释:“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印有崂山传说的明信片、手工艺品等,能延长产业链,增加淡季收入;利用线上平台宣传民俗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宣讲结束后,不少村民对民俗体验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开始与队员探讨合作细节。

▲图为实践队员在杨家山里采访当地村民现场。张奕欣 供图

聚焦非遗传承,激发传统技艺活力

在菏泽单县,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花馍制作、大徐庄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在村内公共区域的宣讲中,队员们围绕“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与产业转化”展开:“将花馍制作与电商平台结合,开发定制化花馍产品;皮影戏结合现代动画技术,制作短视频进行线上传播,能扩大非遗影响力,带动产业发展。”

针对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队员们建议:“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吸引年轻人返乡学习技艺,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村民们对这些建议反响热烈,部分非遗传承人当场表示愿意尝试新的传承方式。

▲图为实践队员在单县村内公共区域宣讲现场。王迎俏 供图

立足传统工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在潍坊寒亭,实践队重点关注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制作等传统工艺。队员们走访了多家作坊,了解到传统工艺面临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在宣讲中,队员们提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结合”的策略:“木版年画融入动漫元素,开发文创产品;风筝制作结合新材料、新设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

队员们还建议:“建立线上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举办风筝节、年画节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传统工艺向产业集群发展。”作坊主们与队员积极交流,对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有了新的思路。

▲图为实践队员在寒亭村宣讲现场。王馨曼 供图

从青岛杨家山里的民俗文旅融合,到菏泽单县的非遗创新传承,再到潍坊寒亭的传统工艺升级,实践队通过一系列宣讲与实践,让“第二个结合”在乡村落地生根。此次实践不仅为三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乡村文化发展,为更多乡村提供文化赋能的实践样本。 (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