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近日走进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社区,开展为期两天的艺术课堂与墙绘创作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专业力量赋能社区美育,用实际行动践行"美育反哺"理念。
艺术课堂:环保理念与童心碰撞
实践团成员提前两小时抵达社区活动中心,将教室改造为沉浸式艺术空间。墙面悬挂的森林主题手绘、桌上摆放的废旧材料与干花道具、座位上印有卡通图案的身份卡,共同营造出充满童趣的艺术氛围。在《艺术与环保》专题课上,志愿者通过动画演示、实物模型等方式,生动讲解废弃材料再生技法。当看到塑料瓶变身花瓶、快递盒改造成玩偶的案例时,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老师,我家也有旧报纸,能做些什么呀?"
在随后的手工实践中,20组家庭在指导下完成200余件创意作品。五年级学生王明阳用扭扭棒制作的立体蝴蝶获得全场点赞,他说:"把废纸筒变成笔筒,感觉像变魔术一样!"这些承载环保理念的作品,为后续墙绘创作提供丰富灵感。
▲图为孩子们正在制作扭扭棒。管成娴 供图
墙绘创作:旧墙焕新见证双向奔赴
正午时分,室外温度达35℃,实践团成员身着被汗水浸透的队服坚持创作。考虑到社区实际情况,团队选用环保丙烯颜料,在40平米墙体上绘制四季主题画卷。晨光透过树叶形成的光斑化作点点白星,藤蔓间隐藏的"小心心"传递温暖祝福,墙角的青苔与浅绿色颜料自然交融。
12名儿童全程参与填色创作,他们用稚嫩笔触为画面增添独特童趣。居民李阿姨看着逐渐成形的墙绘感慨:"这面墙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们社区更有活力。"团队负责人张萌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当艺术真正融入生活肌理,就能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为绘制完成的墙面。管成娴 供图
美育实践:构建社区情感共同体
经过两天努力,原本斑驳的墙面变身充满诗意的艺术长廊。竣工当天,社区举办"认养小动物"主题活动,孩子们争相与自己参与创作的蜗牛、松鼠形象合影。退休教师王老师表示:"这种互动式美育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实现了艺术惠民。"
▲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合影。管成娴 供图
本次活动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专业服务社会"行动的缩影。近年来,学院累计组织20余支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开展非遗传承、乡村美育等公益项目。团队指导老师李想指出:"我们将继续探索'艺术+公益'新模式,用专业技能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通讯员:管成娴
审核:江南大学宣传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润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