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脉扎根乡土:实践队赴三地宣讲“第二个结合”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4 20: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梦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上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先后走进潍坊诸城、泰安新泰、菏泽单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核心宣讲内容,围绕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主题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实践队通过入户走访与村级集中宣讲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地实际,向村民阐释“第二个结合”对乡土发展的赋能路径,探索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

聚焦传统技艺转化,阐释文化资源的振兴价值

在潍坊诸城市,实践队先入户走访,了解当地剪纸、笤帚编制等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随后在村文化大院开展集中宣讲。宣讲中,队员们围绕“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理念的结合”展开:“本地传统剪纸技艺若融入农产品元素,可转化为特色包装设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笤帚编制等手艺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运作,能够拓展增收渠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正是文化振兴的实践方向。”

针对部分村民提出的农产品销路问题,队员们进一步说明:“通过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将地方文化符号融入产品包装,既能延续传统文脉,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宣讲引发村民对传统技艺转化的关注,多位技艺传承人表达了合作探索的意愿。

▲图为实践队员在诸城文化大院宣讲现场。张奕欣 供图

立足乡土互助传统,解析协作模式的发展动能

抵达泰安新泰后,实践队走访村民家中,观察当地农耕生产与生活互助习俗,随后在村委会院落组织集中宣讲。队员们以“乡土互助传统与现代合作模式的契合”为切入点:“农村长期存在的互助传统,如建房互助、农忙协作等,与集体发展理念相呼应。将这种传统转化为合作社、互助组等现代组织形式,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经营风险,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支撑。”

结合当地种植产业实际,队员们举例说明:“通过组建种植合作社,整合分散农户资源,统一技术标准与销售渠道,既能延续‘抱团发展’的传统,又能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规模效益。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宣讲后,部分村民就合作社组建细节与队员们深入交流。

▲图为实践队员在新泰乡村院落宣讲现场。王迎俏 供图

围绕民俗文化创新,探寻传统习俗的现代表达

在菏泽单县,实践队通过入户走访了解花馍制作、地方戏曲等民俗传承情况,随后在村内公共活动区域开展集中宣讲。队员们聚焦“民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产业转化”:“花馍制作、地方戏曲等民俗不仅是文化符号,通过融入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可开发成文创产品或体验项目;借助数字技术扩大传播范围,能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针对民俗传承中的现实问题,队员们进一步阐释:“通过年轻一代参与创新设计、学习现代营销方法,实现传统技艺与时代元素的结合,既能留住文化根脉,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为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宣讲后,村民们对民俗创新的可行性展开讨论,展现出积极参与的意愿。

▲图为实践队员在单县村内公共区域宣讲现场。王馨曼 供图

从潍坊诸城的传统技艺转化,到泰安新泰的协作模式创新,再到菏泽单县的民俗文化升级,实践队的宣讲始终立足乡村实际,以“第二个结合”为核心,阐释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理念融合的实践路径。这些探索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本土文化资源,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让文化成为驱动乡土发展的持久动力。(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