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着暑气,却吹不散一群年轻人的热忱。7 月 12 日至 14 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权心权意" 实践团的同学们,带着学校的惦念,走进眉山、雅安的困难学生家庭。门扉轻启处,是烟火气里的坚韧;话语流转间,是政策之外的温情。这场走访,不仅是一次帮扶,更成了两封藏在蝉鸣里的感谢信,写满了学生与家庭的动容。
图为肖锦心与资助同学交流
让关爱落地生根
7月12日,怀揣着期待与热忱,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踏上了家访之路。首站来到眉山市东坡区象耳幼儿园附近的受访同学家,推开门,不大的房间里,家具虽简单却摆放整齐。大家坐在一起,像许久未见的朋友般聊起天来。走访团认真倾听受访同学讲述生活里的点滴。走访团团里负责政策宣传的同学还特意为受访家庭普及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他们用通俗的语言逐条讲解:从覆盖学习生活的国家助学金,到缓解学费压力的助学贷款,再到校内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甚至还有针对品学兼优学生的专项奖学金。“这些政策就像及时雨,只要符合条件申请,就能大大减轻家里的负担。”受资助同学感慨到!
图为资助同学家中情况
藏彝乡野间的温暖传递
7月13日,走访团来到雅安市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二组十八号。推开木门,入眼便是古朴的木质家具,墙上挂着颇具民族特色的装饰画,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走访团见到了另一位受访同学的父亲。他是一位朴实的汉子,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眼神中却透着坚毅。交流中,父亲向走访团讲述了家庭的情况。为了维持生计,他常年在外务工,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说起孩子,他的语气中满是愧疚,“孩子很懂事,学习也努力,就是我们没能力给他更好的条件。”交流过程中,走访团成员还向受访学生家长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从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到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等,走访团成员一一耐心讲解,确保他们清楚每一项政策的申请条件和流程。临走时,受访学生家长塞给走访团成员一袋自己种的小番茄:“酸酸甜甜的,像你们带来的这些消息一样。” 他轻声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 ' 被帮助的人 ',今天才发现,学校一直在记挂着我们,不是冷冰冰的表格,是真的有人走这么远来看我们。”
图为肖锦心与资助同学家长交流
从眉山巷陌到藏彝乡野,一场双向奔赴的关怀与感恩
暮色漫过车窗时,走访团的同学们指尖还留着番茄的清甜,耳畔仿佛还响着受访同学父亲那句带着藏腔的 "谢谢"。这两天的走访,原是想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却没料到,收获的远比付出的更重 ,是番茄的酸酸甜甜,是收访学生家长们反复说 "原来学校一直记着娃" 时红了的眼眶。
其实啊,这场走访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走访团带着政策手册走进家门,却被他们在困境里的坚韧打动;我们想帮他们减轻生活的重量,却先被那份 "再难也要供娃读书" 的执着暖了心。这些细碎的瞬间,让 "精准资助" 不再是纸上的词语,而变成了看得见的笑脸、卸得下的愁绪、生得起的希望。
未来的日子里,那些讲过的政策会继续生根,那些许下的 "有困难找我们" 会一一兑现。而这场夏日里的相逢,会化作校园里更暖的风、更实的帮扶,陪着每一个逐梦的孩子,把生活的坎坷走成通途,让每一份努力都被温柔接住。毕竟,教育的温度,本就该藏在这样一来一往的牵挂里,岁岁年年,从未缺席。
撰文 | 张紫涵
图片 | 肖锦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