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薪火遗踪”实践团(通讯员邓湘怡,诸学涛)赴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羽毛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走进高淳老街、“响生”羽毛扇工坊,通过实地走访、访谈记录、动手体验,深入了解羽扇技艺的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用青春视角记录这门传统手艺的坚守与时代新变。
溯源:古街老铺里的羽扇“和善”内涵
实践团首站来到有“金陵第一古街”之称的高淳老街。这条拥有800余年历史的明清古街,青石板路斑驳,老宅檐角风铃轻响,街坊邻里围坐门槛唠家常的烟火气,让团队成员瞬间感受到“慢城”的独特韵味。街角的“响生”羽毛扇店,是此次实践的核心调研地,也是高淳羽毛扇省级非遗传承人邢响生先生的经营场所。
店内,邢响生先生向实践团详解了羽扇蕴含的“与人和善”精神内涵:羽扇羽毛经精挑细选与消毒处理,扇风时不伤害人体;夏日遇蚊虫叮咬,可用羽扇轻抚驱赶,既有效又不伤皮肤,此为物之“和”;高淳当地居民至今保留夏日饭后摇羽扇纳凉的习惯,邻里围坐、扇风闲谈间,和谐氛围拉近社区关系,催生互帮互助的邻里佳话,此为人之“善”。这些细节,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羽扇背后的文化温度。
图为邢响生先生向我们介绍羽扇时的场景 邓湘怡供图
体验:十数道工序里的匠心与艰辛
在初步了解羽扇文化后,邢响生先生向实践团系统讲解高淳羽毛扇的制作流程,并指导成员动手体验。据其介绍,一把基础羽毛扇的制作需经选料、分拣、配料、蒸晒、刷整、串丝、钉菊花柄、裁绒毛、画花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精湛技艺与耐心:选料要挑质量上乘、色泽鲜艳的羽毛;蒸晒需把控火候与时长,让羽毛更柔软易加工;刷整、串丝要将羽毛整理成规整扇形,丝线串联需精准对齐;后续装饰工序更需细致雕琢。即便是熟练工匠,完成一把高档羽毛扇也需数日时间。
图为钱小兰女士为我们展示羽扇制作前期的准备场景 邓湘怡供图
实践团成员上手体验时,深刻感受到技艺的难度——原本看似简单的串丝动作,成员们需双手配合才能勉强完成,而邢响生先生仅用单手便能行云流水操作。指尖翻飞间,团队成员不仅看到每把羽扇承载的独特工艺,更体会到“一门手艺”背后,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制作“非遗”羽扇的场景 郭丽琳供图
困境:从“大众实用”到“小众传承”的现实挑战
谈及羽扇传承现状,邢响生先生语气转为沉重。他提到,早在疫情期间,高淳老街游客量大幅减少,作为依赖线下客流的非遗店铺,“响生”羽毛扇的销量受到直接冲击,原本就因电扇、空调普及而减弱的实用需求,叠加游客减少的影响,让店铺经营雪上加霜,羽扇传承的困境进一步加深。
即便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传承难题仍未完全缓解:一方面,羽扇的日常使用场景仍在压缩,随着农村家庭生活水平提升,已无需为节省电费使用羽扇,其功能更多局限于礼品馈赠或收藏;另一方面,传承断层问题突出——学习羽扇制作需沉心钻研两三年,且初期收益有限,年轻群体多倾向“短平快”的就业选择,愿意系统学习这门手艺的人寥寥无几。邢响生先生坦言,若不是靠着一份热爱与坚持,很难在多重挑战下守住这门老手艺。破局:老手艺拥抱新时代的“新生”尝试
破局:政策扶持与创新探索点亮传承路
面对困境,邢响生先生的坚守与多方助力,为羽扇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疫情期间及后续恢复阶段,当地政府针对非遗项目推出扶持政策,通过非遗展示平台搭建、非遗课堂资源对接等方式,为“响生”羽毛扇提供更多曝光与推广机会,缓解了线下客流减少带来的压力。
图为邢先生授课场景 图片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高淳融媒
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邢响生先生也积极探索创新:在女儿协助下,他熟练掌握淘宝网店运营技能,可独立完成新品上架、旧品淘汰、订单包装发货等操作,网店生意景气时,年收入可达20-30万元,弥补了线下销量的波动;同时,他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正学习AI技术,计划将传统手工技艺与AI结合,录制羽扇制作网课教学视频发布至各平台,为感兴趣的群体提供学习参考;线下,他还常走进各类“非遗手工课堂”,通过现场教学让更多人接触羽扇技艺。政策扶持与自身创新的结合,让这门老手艺逐步走出困境,焕发生机。
薪火:青春视角下的非遗传承感悟
此次高淳之行,实践团成员不仅体验了羽扇制作技艺,更深入理解了非遗传承的意义。通过触摸羽扇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成员们感受到非遗“活态传承”的脉搏;通过与邢响生先生的交流,看到了传承人在坚守传统与适应时代间的平衡。
实践团表示,将把此次调研收集的资料、记录的故事整理成报告,为高淳羽毛扇的保护与推广提供参考;同时,团队将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分享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高淳羽毛扇的微光或许小众,但只要每一代人都愿意成为‘薪火传递者’,点点微光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让这门承载着文化的老手艺,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与邢响生先生及“响生”羽毛扇店相关负责人合影留念,为此次“探寻非遗羽扇传承”的三下乡实践画上圆满句号。
图片为南铁“薪火相传”实践团与张女士和邢先生的合影 郭丽琳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湘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