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扎根荆楚沃野:长大学子石首行,乡村振兴注青春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23 12: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书豪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长江大学农学院“青禾”实践队一行深入湖北石首市,开展了为期六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科技赋能、产业振兴”为主线,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和乡村社区,通过实地调研、技术学习、志愿服务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长安启程:解码“鸭蛙香稻”生态密码

实践首站抵达团山寺镇长安村。在长安村党总支书记赵文龙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最具特色的农业创新模式——“鸭蛙香稻”。这一模式巧妙利用生物共生原理,以鸭除虫、蛙控害,大幅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实现绿色生态种植。在指导老师付雪娇的带领下,队员们挽起裤腿,踏入稻田,亲身参与稗草清除等田间管理环节。泥土的芬芳与劳作的汗水交织,学子们对绿色农业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知。此刻,课本上的生态农业理论,在这里变成了生动的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稻田中拔稗草

星光探秘:研学“稻鸭虾”共舞的智慧

带着长安村的收获,“青禾”实践队转入石首市星光村黑米种植基地。基地总经理杨正武向队员们系统介绍了当地大力推广的“稻-鸭-虾”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通过科学的生态空间配置,实现“一田多收、生态循环”,尤其以其核心的“双不双精”技术体系(即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使用化学肥料,实施精准种植、精准养殖)为显著亮点,极大提升了农田综合效益与生态可持续性。队员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围绕技术难点、市场前景与生态效益,与杨经理展开了探讨。在此交流过程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对农业转型的驱动作用,作为农科学子,更要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图为实践队在黑米基地的合影

聚焦特色:吊瓜藤下的产业振兴路

随后,实践队走进石首市徽岳记吊瓜种植基地。负责人汪善光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吊瓜这一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深加工链条及市场销售情况。队员们围绕吊瓜产业的品种选育、田间管理、产品输出等问题,对汪善光进行了深入访谈调研。随后队员们分组对村民进行访谈,了解到当地的主要种植作物是吊瓜且吊瓜种植提高了家庭收入,可见吊瓜产业不仅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更激活了乡村经济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协助村民填写调查问卷

童心筑梦:“兴农梦想班”播撒未来种子

在石首市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面向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兴农梦想班”系列趣味活动。通过“盲盒猜物”挑战,孩子们在触摸与猜想中认识了多样特色农产品;“标本画”制作环节,则引导孩子们利用收集的植物叶片进行艺术创作,感受自然之美与农耕文化的魅力。实践队员们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农业知识,培养孩子们对“三农”的兴趣。队员亦在与乡村下一代的真诚互动中,更坚定了学农爱农、服务乡村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开展“盲盒猜物”挑战

扎根沃土,青春作答时代问卷

六天的石首之行,短暂而充实。“青禾”实践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书写担当:从长安村的“鸭蛙香稻”到星光村的“稻鸭虾”共生,他们探究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在吊瓜基地的深入调研,他们感受到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生动活力;而“兴农梦想班”的深切交流,则展现着他们学农爱农的坚定信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长江大学农学院“青禾”实践队以行动诠释了青春担当。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实践服务基层,他们不仅为石首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在广袤乡村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扎根“三农”,用知识浇灌田野,以创新助力振兴,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书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