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日,长治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鼓韵薪火社”乡村振兴促进团奔赴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开展了一场以“万荣花鼓”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学子们以青春之我,深入文化腹地,通过沉浸式学习、系统性调研与创新性传播,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一、 深入馆藏,溯源文化根脉
实践之旅首站抵达万荣县文化馆。在畅晓红馆长的专业引领下,队员们步入非遗展厅,透过一件件斑驳的鼓具、一幅幅详实的图文资料,系统梳理了万荣花鼓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馆长围绕花鼓技艺的精髓与当代传承困境的专题讲解,为队员们构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他们认真聆听、细致记录,并运用数字化手段对资料进行整理存档,以实际行动为这项古老技艺筑牢“记忆之墙”。这场文化解码之旅,让抽象的“非遗”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坚定了队员们传承弘扬的使命初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万荣文化馆考察学习
二、 走进基层,播撒传承种子
知识在於传递,文化成于播散。团队紧扣“精准传播”理念,深入飞云社区与当地校园。在社区广场,队员们身着统一服装,向居民们发放自主编撰的《万荣花鼓宣传册》,并开展“伴随式讲解”,耐心解答疑问,讲述鼓韵背后的故事。同期开展的问卷调查回收了超过1200份有效样本,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在校园课堂,队员们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精心准备了脉络图、鼓具模型等教具,生动讲述花鼓承载的乡土深情与民族智慧,并通过课后问卷引导孩子们思考非遗传承的新路径,让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在飞云社区发放宣传册
三、 对话传承,坚守与创新并举
实践的核心是与人的对话。7月10日至14日,团队开启了追寻“鼓魂”的旅程,先后走访了国家、省、市、县级四级花鼓传承人。从国家级传承人王启仁那里,他们习得最正宗的鼓点节奏;在省级传承人王梦朝的指导下,领悟表演的艺术神韵;与基层传承人一同打磨细节,探讨将现代创意融入传统技艺的可能性。7月29日,团队负责人还专程赴翼城县与当地传承人孟老师交流“守正创新”的理念。此行累计形成8万余字访谈记录、5小时影像素材,并创作出一件花鼓主题文创产品,获得了万荣县文化馆的高度认可,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图为国家级传承人教授花鼓技艺
这个夏天,长医学子的足迹遍及万荣的文化肌理。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传播者、连接者和创新者。以鼓为媒,他们不仅传承了技艺,更传承了一份文化自信与乡土深情,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生动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