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生对话非遗传承人:多宝簪花技艺“活”在当下

发布时间:2025-08-22 21: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雅萱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何雅萱2025年8月1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扬州金带围多宝簪花非遗技艺研习基地,开展以“非遗传承与青年实践”为主题的“三下乡”文化体验活动。在扬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琦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通过聆听讲解、动手制作与互动交流,深入体验多宝簪花技艺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创新价值,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承与青年实践深度融合。 

图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实践团队向陈琦老师学习多宝簪花的制作技艺何雅萱供图

陈琦老师在研习基地,以 “四相簪花” 的北宋典故为引,为队员们讲述了扬州簪花文化的源起。她介绍,韩琦、王安石等四人因簪戴金带围芍药而相继拜相,这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成为扬州文化中吉祥与智慧的象征。​多宝簪花技艺融合了扬州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以珍珠、玛瑙、贝壳等多元材料打造发饰,风格 “贵而不奢”,既保留了宫廷艺术的华美,也融入了民间审美中的灵动与生活气息。​从汉唐的鲜花簪戴到明清的珠宝镶嵌,再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创产品,多宝簪花的演变正是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缩影。陈琦特别提到,现代多宝簪花通过材质创新(如用琉璃替代珊瑚)和设计简化,使非遗作品价格亲民,一支 “金带围” 簪花仅需两百余元,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并喜爱这一传统技艺。

图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实践团队听朱老师讲述多宝簪花的前世今生并参与制作于子怡 供图

在陈琦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亲手体验了多宝替花的制作过程。从选材、缠丝到组合花片,每一步都需极致的耐心与细致“看似简单的花瓣组合,实际需要反复调整角度才能呈现灵动效果。”团队队长何雅萱感叹道。指尖的每一次缠绕与拼接,皆是对“慢工细活”匠心的致敬。通过实践,成员们不仅掌握了基础技法,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以手传心”的匠人精神。陈琦强调,多宝簪花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穿戴、可以生活的艺术。”近年来,她通过进校园、社区授课以及行与“簪花映华裳”等展览,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边界。

图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实践团队在活动结束后与陈琦老师的合影李子涵 供图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学习与实践传统簪花制作技艺,探索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与传播路径。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系统学习了传统簪花工艺的制作流程与文化内涵,并针对当下非遗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展开调研。同学们发现,传统技艺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通过创新表达方式重新获得公众关注,成为非遗保护的关键问题。在实践中,团队成员将青年视角与技术能力融入传统工艺,尝试通过新媒体传播、文创产品设计等方式,让簪花技艺以更贴近当代人审美与需求的形式呈现。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工艺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时代记忆。“传承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古老技艺重新走进现代生活。”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此次实践,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手艺,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需要“守正创新”的平衡——既要保持传统精髓,又要勇于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未来,该团队将继续深入非遗保护一线,积极参与传统工艺振兴工作,通过青年人的创意与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雅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