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隆都热土 耕耘实践繁花——“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8-22 21: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文婷 施阳阳 张雄标 曾庆松 何俊杰 许妍婷   阅读 1.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蝉鸣渐歇,暑意未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开展为期多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队员们深入乡野,扎根实践,在红色教育中淬炼信念,在非遗传承中感悟文化,在真情服务中传递温暖,以专业能力和青春智慧为隆都镇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深挖文化根脉,筑牢振兴基础

实践团以文化传承为主线,系统梳理并挖掘隆都镇深厚的红色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资源。通过走访荆祖祠、丽泽斋等革命旧址,重温奋斗历程,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油纸灯笼工坊,全程记录传统制作工艺,以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建档存续”;运用VR实景建模技术,将后沟瓦窑遗址“搬上云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走进潮乐工作室,聆听经典演奏,对话非遗传承人,感知潮乐艺术的当代生命力。从红色精神到匠艺非遗,从建筑文化到民间音律,团队多维度、深层次参与隆都文化生态的保育与活化,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乡土文明的深切认同与自觉守护。

聚焦群众需求,务实惠民服务

团队坚持“服务基层、务求实效”,开展多项立足本土、贴近民生的实践活动。紧扣隆都“狮头鹅之乡”“菱角之乡”产业特色,在上北村、溢洋村创作两幅大型主题墙绘,以艺术提升乡村风貌、传播地域品牌形象;开展“资助政策进万家”活动,队员入户走访,用乡音乡语解读国家政策,提升政策覆盖面和实用性;实施“童心同语”推普计划,开发方言与普通话双语绘本、设立趣味双语标牌,通过游戏教学、市集打卡等形式,提升村民语言能力,营造开放包容的交流环境。

聚力成果转化,创新彰显价值

实践成果通过线下展览与专题汇报集中呈现。团队在店市古墟策划“非遗活化·智创惠民·美绘乡韵”成果展,借助实物陈列、视频展播、AR互动、现场3D打印等形式,全面展示红色寻访、非遗记录、数字瓦窑、产业调研与墙绘创作等多方面成果,吸引众多村民参与互动。

立足隆都“狮头鹅”和“隆都米钱”两大文化名片,团队创新打造区域文化IP形象,开发出多款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创产品。如3D AR明信片,用户扫码即可立体观看陈慈黉故居等本地地标,实现动态文化体验;设计包含油纸灯笼、厝角砖雕等元素的主题夜灯、冰箱贴,让建筑美学融入日常生活;创意设计瓦窑文化砚台,将瓦窑形态与实用功能结合,传递厚重历史底蕴。在文创开发中,团队借助AI进行图案生成和设计优化,运用AR增强产品互动性和体验感,充分体现“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

政校协同赋能,共发展新篇

活动收官阶段,指导老师吴文婷代表团队向隆都镇政府作总结汇报,系统阐述从文化挖掘到服务落地、从科技赋能到语言普及的实践全流程,展现团队扎实的调研能力、创新的服务思维和高效的执行能力,获得隆都镇政府高度认可。

隆都镇政府副镇长陈锐民对青年学子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的实践表示欣慰,并感谢实践团为隆都文化传承与宣传作出的切实贡献。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学子能够返回家乡,以所学所长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学以致用、反哺乡梓。镇政府宣传办副主任蔡晓婷高度肯定了团队将3D打印、VR等数字技术融入乡村发展的创新做法,认为此举为乡村赋能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镇政府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体育服务部赖奕纯赞叹团队展现出的高效与专业:“后生可畏!你们仅用一天就完成后沟瓦窑VR展厅建模,并在短时间内成功举办成果展,体现出卓越的执行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期待未来继续以这样的‘真功夫’迎接更多时代挑战。”

至此,“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此次深入乡土的实践历练,不仅是学子们践行“知行合一”成长之路的生动写照,更是青春与乡村的双向赋能。团队将持续推动成果转化,构建长效机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多的工贸智慧与青年力量。

供稿: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文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43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