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马睿妍)
沙海播火者:西大学子与定边治沙智慧的相遇
沙海回响:从治沙史诗到青年使命
黄沙曾如野马般掠过毛乌素沙地南缘,将定边县的沟壑与村庄裹挟进半世纪的抗争。这里的风里藏着故事 —— 是石光银治沙团队用铁锹与脚步丈量沙粒的硬度,是村民们把家安在沙窝窝里的倔强,是 "人进沙退" 的奇迹在黄土高原上写就的生态史诗。
当新时代的风吹过毛乌素,这片土地的治沙智慧正期待新的注解。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西望治音:防风治沙历史智慧的当代应用实践队",带着对历史智慧的敬畏与青年使命的热忱,踏上了为期 8 天的十里沙村实践之旅。他们要做的,不仅是打捞沙粒里的往事,更是让治沙精神在生态振兴的语境里,长出新的年轮。
云帆初张:三方联动筑根基
故事的序幕,在三星期前的电话铃声里悄然拉开。团队成员将一份沉甸甸的活动方案送往十里沙村街道办与十里沙村村委会。电话那头的乡音带着风沙的质感,"你们来,我们扫干净炕桌等着",简单的承诺里,藏着基层对青年力量的期盼。
这份期盼,化作团队筹备时的笃定。7 月的西安暑气正盛,团队会议室里却弥漫着专注的气息。成员们埋首于定边治沙的史料中,石光银 "卖掉羊群换树苗" 的故事被反复诵读,草方格固沙的原理图在白板上画了又改。访谈提纲的字里行间,藏着对 "合作模式" 的追问;分层问卷的选项里,藏着对不同年龄层心声的关切
沙原行走:八日夜的深度探寻
7 月 10 日的十里沙村,晨雾还没散尽,村委会的屋檐下已聚起了身影。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围坐一桌,日历上的红圈被一个个圈定:11 日访石建阳先生,12 日开座谈会,14 日进狼窝沙。"石光银展馆的讲解,我让杨主任带你们去",村支书的话像颗定心丸,让实践的脉络愈发清晰。
(注:成员们与十里沙村韩书记商讨实践活动安排)
三天后的线上屏幕里,石建阳先生的讲述带着沙粒的质感。"我父亲当年带着乡亲们跪在沙地里,发誓 ' 治不活沙子就不抬头 '",当谈到合作模式的起源,这位治沙人的后代眼里泛起光,那些藏在 "公司 + 农户" 模式背后的艰辛 —— 从最初村民的犹豫,到如今家家户户的参与,每一步都踩着沙粒的印记。
(注:成员对石光银的孙子石建阳先生进行线上采访)
村委会议室的座谈会上,四位村干部与两位县委干部的茶杯续了又续。"以前村里都解决不了温饱,现在地里能种辣椒",一位老村干部的手指叩着桌面,声音里满是骄傲。当被问及 "村委 - 社会组织 - 公司" 模式的秘诀,他笑说:"哪有秘诀?就是把沙子治住了,钱袋子鼓了,人心就齐了。"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将他们的身影拓在墙上,像幅沉默的治沙群像。
(注:成员们与村干部和县委进行座谈)
7 月 14 日的狼窝沙,风里已带着草木的清香。石光银治沙展馆的图片里,半世纪前的黄沙与如今的绿洲形成刺眼对比。技术人员蹲在草方格旁,指着沙蒿的根系说:"这草能抓住沙子,还能当饲料。" 田埂上的马铃薯叶绿得发亮,辣椒长势喜人,村支书摘下一个递过来:"尝尝,这是沙子里长出来的甜。"
(注:成员们跟随治沙团队进入狼窝沙实地调研)
(注:成员们跟随村干部参观石光银治沙展馆)
(注:成员们跟随村干部和县委实地考察当地经济作物发展情况)
硕果凝香:从田野到案牍的转化
7 月 15 日的灯下,团队成员的键盘声与窗外的虫鸣交织。调研报告的字里行间,"沙漠生态系统"" 治沙技艺 ""石光银精神" 三个板块渐渐成型。当地专家审阅时,在 "草方格技术推广" 一页画了波浪线:"这些细节,比教科书里的原理更动人。"
(注:成员们翻阅县志和相关书籍并整合口述史资料)
回望来路:复盘沉淀续新篇
7 月 19 日的复盘会上,团队成员的笔记本上多了许多红笔批注。"口述史史料要以对话形式整理","访谈录音需补充时间标注",问题清单在讨论中渐渐缩短,而 "亮点" 一栏却越写越长。当向县团委递交调研报告时,那份厚厚的文档里,藏着比数据更珍贵的东西 —— 是治沙人手掌的纹路,是村民账本上的增收数字,是青年与土地的对话。
(注:成员们进行成果复盘)
沙粒里的顿悟
"历史从不是故纸堆里的字,是在风沙里站成丰碑的人。" 在我的实践日志里,这句话被画了波浪线。十一天的沙粒相伴,让 "治沙" 二字从课本里的概念,变成了石光银团队手掌的老茧,变成了草方格在风中的低语,变成了辣椒地里的笑声。
——队长陈熙睿
“总想起狼窝沙的那个午后。技术人员拨开草方格下的沙粒,露出长着青苔的湿润的泥土:‘你看,沙子也能变软。’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 ‘坚持’ 二字的分量 —— 不是豪言壮语,是日复一日弯腰栽树的背影,是把根扎进荒漠的勇气。”
——队员葛文珊
记得村支书送他们离开时的场景。"你们是初升的太阳",老人的手粗糙如沙粒,却带着滚烫的温度。她低头看了看鞋上的黄土,忽然明白:所谓社会实践,不过是把书本里的 "人民" 二字,变成手心能握住的温度。
——队员魏荣蕊
薪火相传:让治沙智慧在新时代生长
当团队的车驶离十里沙村,后视镜里的绿洲渐渐缩小,却在每个人的心里扎了根。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调研报告与视频素材,更是一捧带着温度的沙粒 —— 那是治沙人半个世纪的坚守,是基层干部 "把炕桌当战场" 的朴实,是青年与土地对话后生长出的责任。或许正如石光银老先生所说:"治沙不是一代人的事。" 而这群西大学子,正用青春的脚步,让毛乌素沙地的治沙智慧,在新时代的风里,传得更远、更久。
(注:“西望治音队”队员大合照。第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马睿妍,魏荣蕊,陈熙睿;第二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葛文珊,汤章伟,石丰源,谢彤辉。)
(注:狼窝沙治理现状)
图片|谢彤辉,石丰源
撰文|陈熙睿
审核|马锋,僧海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睿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