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之旅。队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好奇,走进淄博琉璃的艺术世界,试图以青年视角解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传承密码,感受千年窑火不熄的匠心精神。
琉璃之美,源于火焰与时间的淬炼
实践队首站来到淄博市陶瓷琉璃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流光溢彩的琉璃艺术品令队员们叹为观止——从温润如玉的鸡油黄到通透似冰的琉璃瓶,从精巧雅致的鼻烟壶到气势恢宏的大型摆件。最让实践队震撼的是“七十二道工序”的完整制作流程展示:设计构思、选料配料、熔制煅烧、吹制塑形、退火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数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队员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琉璃原料在高温下的形态变化,了解不同金属氧化物呈现出的绚丽色彩原理。通过亲手体验简单的塑形环节,他们真正体会到“指尖上的技艺”需要何等的专注与耐心——仅吹制一个均匀的琉璃泡就需要数年练习,而这仅仅是漫长工序中的一环。
▲图为师傅展示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匠心传承,聆听岁月深处的敲击声
为深入理解非遗传承现状,实践队走访了多位琉璃技艺传承人和年轻学徒。在一位传承人的工作室里,队员们聆听了跨越半个世纪的琉璃故事。老师傅从14岁学徒开始,与琉璃相伴已有六十余载。他告诉实践队,琉璃制作最难的是“火候”的把握:“同样的配方,不同的火候就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这需要几十年经验的积累,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了基础的火塑技巧,感受到1400℃高温扑面而来的热浪,也更理解了“坚守”二字的重量。
与此同时,队员们也欣喜地发现了传承的创新力量。一位“80后”传承人将现代美学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琉璃饰品和文创产品。“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但也要让琉璃走进现代生活”,她这样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让实践队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可能。
▲图为队员们体验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问卷调研,数据背后的传承之思
实践期间,实践队设计了针对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公众对琉璃非遗的认知度和传承态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队员们收集了来自市民、游客、学生等群体的有效问卷。初步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淄博琉璃的文化价值表示认同,但对具体工艺细节和传承现状的了解程度有限;超过八成年轻人表示愿意体验琉璃制作,但仅少数人考虑将其作为职业选择;在传承方式上,大多数人支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这些数据为非遗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若涵 供图
青春聚力,探寻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基于前期调研和实践体验,队员们认识到,这项古老技艺的保护不仅需要记录和保存,更需要“活态传承”。为此,实践队结合生物科学专业背景,提出了“非遗+科技”的创新思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琉璃工艺数据库,通过三维建模保存珍品细节;探索环保新材料在传统工艺中的应用可能性。同时,队员们发挥创意,拍摄制作了琉璃工艺短视频,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传播;设计了一系列琉璃主题文创草图,将传统图案与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
▲图为实践队员在交流座谈会上分享见闻。刘若涵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每一件琉璃艺术品背后,不仅是七十二道工序的繁琐精细,更是数代匠人毕生的坚守与热爱。非遗传承的密码,既藏在师徒相授的技艺传递中,也藏在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里。青年一代应当主动接过这份文化传承的使命,用当代视角解读传统智慧,用科技力量赋能文化传承,让千年窑火在青年手中燃烧得更加绚烂。(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