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传薪火:实践队多地宣讲“第二个结合”赋能乡村振兴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22 14: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思佳   阅读 8.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上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先后走进潍坊诸城、泰安新泰、菏泽单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核心宣讲内容,围绕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主题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实践队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与村级集中宣讲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地实际,向村民阐释“第二个结合”如何为乡土发展注入动能,探索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田间地头话传承,讲清“老手艺”里的振兴门道

在诸城市,实践队先走进村民家中走访,听老人们讲剪纸、扎笤帚等传统手艺的故事,随后在村头的文化大院召集村民集中宣讲。队员们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如何一起帮大家过日子”说起:“村里老人会的剪纸,不光是好看,把种的桃、苹果画上去,做成包装图案,水果就能卖得更贵;扎笤帚的手艺,教给年轻人批量做,往城里超市送,这就是文化能当饭吃的道理。”

宣讲时,有村民提到自家种的葡萄销路一般,队员们顺势举例:“就像老辈人说的‘抱团儿干事儿’,几户人家凑一起,把葡萄按‘剪纸图案’分箱,印上村里的老故事,买家觉得新鲜,自然愿意多花钱。这就是把老传统和新办法凑一块儿,日子才能更红火。”一番话让村民们频频点头,几位会手艺的老人当场表示想跟着试试,队员们便和大家约定,后续帮忙联系设计包装的路子。

▲图为实践队员在诸城宣讲现场。张奕欣 供图

农家院里谈互助,说透“老规矩”中的发展力量

到泰安新泰后,实践队白天串村入户,看村民们种菜园、编竹筐,晚上在村委会院子里摆上小马扎,和村民们围坐宣讲。队员们从村里“谁家盖房全村帮”的老规矩切入:“农村讲究‘互助’,这跟书上说的‘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是一个理。就像现在搞合作社,一家种姜、一家种蒜,一起找销路、学技术,比单打独斗强,这就是老传统遇上新办法,能成大事。”

▲图为实践队员在新泰与村民交流现场。王迎俏 供图

一位种果树的大叔提问:“搞个苹果合作社,咋能成?”队员们笑着回应:“就按村‘帮衬’的老理儿,选个懂行的带头,各家出点钱凑本钱,再请技术员来讲课,摘下来的苹果按‘新泰人实在’的名声打包,不愁卖不出去。这就是把老规矩用对地方,就能变成挣钱的本事。”现场村民们越听越热乎,不少人当场就凑一起商量起合作社的事。

街头巷尾聊创新,讲通“老习俗”里的新生机

在菏泽单县,实践队走街串巷,看村民们做花馍、唱地方戏,随后在村里的小卖部旁空地上拉起横幅,和聚拢来的村民们聊起来。队员们指着路边墙上的年画说:“单县的花馍做得好看,过年过节送亲戚,能不能做成‘寿桃馍’‘福字馍’,网上直播卖?还有老人爱唱的小调,把种大棚、搞养殖的新鲜事编进去,拍视频发出去,既能让外人知道咱村,又能把东西卖出去。”

有位做花馍的大婶犯愁:“不会上网啊。”队员们接话:“村里年轻人多,让他们教,就像老辈人教做花馍那样,互相传帮带。这就是老手艺、老习俗跟上新潮流,文化就活了,钱袋子也能鼓起来。”大婶听了笑着说:“这法子好!回头我就学。”现场一片热闹,村民们算起了“文化账”“经济账”。

▲图为实践队员在单县街头与村民交流宣讲。李思佳 供图

从潍坊诸城的“传统手艺+市场思维”,到泰安新泰的“乡土互助+合作发展”,再到菏泽单县的“民俗文化+数字技术”,实践队的宣讲始终扎根村庄日常,用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意义。这些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村民的柴米油盐和老辈传下的规矩里,只要把理论讲得接地气、把传统用得合时宜,文化就能真正成为乡土发展的“助推器”。(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