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珠海科技学院龙舟竞渡突击队响应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与非遗保护战略部署,深入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开展为期两日的虾酱非遗技艺调研实践活动。团队以 “抢救文化基因、激活青年动能” 为核心,聚焦百年虾酱工艺的传承困境与市场破局,通过实地研学、工艺体验、创新设计等多元行动,为非遗技艺注入青春活力,成为高校助力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一、溯源百年工艺,解码非遗基因
“传统工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记忆。” 突击队秉持这一理念,首先踏上非遗溯源之路。在金湾区南水镇嫦姐鱼干店,团队与第三代传承人王玉嫦(嫦姐)展开深度对话,系统梳理从清末民初张其发奠基、王容想传承至王玉嫦品牌化的三代谱系,记录了传统核心五阶闭环工艺。
队员们走进原料储藏室与晾晒棚,聆听非遗传承人娓娓道来:小白虾如何以 15 秒快速冲洗锁住鲜度,陶罐怎样借昼夜温差自然发酵。传承人边讲边示范,大家在一旁观察、记录,在聆听与观看中领悟“快洗保鲜”“盐比控菌”的传统智慧。随后,团队初步设想:若能比对不同年份虾酱的风味,并辅以 pH 值监测等简易手段,或可大致勾勒出珠海高湿环境带来的“发酵更利落、鲜味更跳脱”之感,为后续标准化记录提供思路。
▲图为突击队员参观储藏室
二、深析痛点瓶颈,构建发展路径
在与非遗传承人王玉嫦(嫦姐)的促膝长谈中,团队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与商业运营的双重掣肘。一方面,手艺“后继乏人”:传承人坦言,年轻人嫌工序苦、见效慢,愿意沉下心学的屈指可数,技艺濒临“断档”。另一方面,产业链“先天脆弱”:核心原料完全依赖冬季短短数月的野生小白虾,产量随海况大起大落,缺乏稳定来源;线下仅有镇上一间偏僻门店,客流稀薄,难以撑起销量;线上又因包装简陋、运输标准缺失,迟迟跨不过电商门槛,产品走不出珠海,本土市场连年萎缩,百年老味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图为突击队员与非遗传承嫦姐进行交谈
为此,突击队提出“三维破局”策略:传承端设立“青年运营官”,以研学共创吸引大学生参与;生产端升级冷链储存与环保发酵技术,化解原料季节限制与政策压力;市场端打通“社群预售+商超入驻+文旅带货”链路,并借助数字溯源提升产品溢价。
三、青年创意破局,设计赋能传承
面对“包装简陋、青年认知不足”的现实痛点,突击队发挥高校创意优势,启动 “传统工艺现代表达” 计划。在双盲品鉴实验中,团队收集南北虾酱风味差异数据,结合当代“零添加”“轻食化”消费趋势,设计出兼具文化性与实用性的新包装系统。
这套以泛黄牛皮纸为载体的包装,通过手绘渔民劳作场景、书法标题配红底印章的组合,将 “非遗工艺”这个核心信息转化为视觉叙事。侧边标注的发酵天数、原料产地等细节,既保留传统仪式感,又契合年轻消费者对透明化、故事化产品的需求。
▲图为突击队为非遗虾酱设计的新包装
四、新媒体矩阵传播,激活市场活力
“非遗传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传播语态。” 突击队精准锁定 18-35 岁目标群体,搭建微信公众号与小红书传播矩阵。发布的原创推文,以 “工艺拆解 + 青年体验” 为叙事主线,穿插传承人访谈片段与实验数据,累计阅读量超500次,其中小红书推文触达18-25岁用户占比82%。传播活动使目标群体购买意愿显著提升40%(基于356份有效问卷)。这种 “内容种草 + 情感共鸣” 的传播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工艺在青年群体中的认知断层。
▲图为微信公众号与小红书推文
五、总结与展望
未来,龙舟竞渡突击队将持续完善“高校智力支撑—传承人技艺赋能—企业市场运作”的协作机制,推进开源配方库和研学基地建设,让南水虾酱从“非遗名录”走进“生活场景”,让百年鲜味在青春创造力中继续发酵。这一实践既守护了海洋文化基因,也探索出一条青年参与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睿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