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与孔繁森纪念馆,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核心议题,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团队通过主动承担红色主题宣讲、走访基地工作者、体验沉浸式展项等方式,深入挖掘“红色基因+传统根脉”融合模式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
红基扎根乡土:实践队亲历红色宣讲与群众力量的共振
在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实践队员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题为村民开展宣讲,结合当地革命历史与民俗传统,阐释红色基因与乡土文化如何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现场十余位村民围坐聆听,不时就传统工艺传承、文化资源转化等问题交流讨论,几位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老人还主动补充当年村民支援前线的故事,“那时候家家户户捐粮捐物,妇女们连夜做军鞋,就是凭着一股抱团儿的劲儿”。
实践队了解到,当地不少村民是革命后代,对红色历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宣讲中提到的“互助共生”理念与乡土社会的传统互助精神高度契合——谁家在农忙时缺人手,邻里会主动帮忙;新尝试做文创的农户,老手艺人会传授技艺,这种传承已久的互助理念,与革命时期“依靠群众”的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宣讲+互动+实践”的模式,正是实践队重点探索的“红色理论宣讲+乡土文化振兴”赋能机制。
▲图为实践队员为村民宣讲现场。张艳 供图
红韵赋能实效:从精神共鸣到乡村振兴的落地密码
实践队在孔繁森纪念馆重点体验了“沉浸式事迹再现”展项:伴随着高原风沙的模拟音效,队员们仿佛走进当年的西藏牧区,看到孔繁森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一起劳作的场景——其中穿插的山东快板唱段,正是当地艺人结合其事迹与传统曲艺创作的。
在纪念馆文创区,实践队员详细记录了“红色精神IP”的转化路径:印有孔繁森事迹的鲁锦制品,原料来自当地农户种植的棉花;以“为民服务”为主题的泥塑,出自村里老艺人之手;就连包装上的图案,也是融合了传统吉祥纹样与红色元素设计的。“这些产品既承载着精神内涵,又带着乡土气息,很受参观者欢迎。”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仅上半年,这些文创产品就为周边2个村集体带来超18万元收入。
▲图为纪念馆工作人员为队员讲述文创开发现场。袁泉 供图
实践队还走访了周边的潍县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数十处场馆,发现它们都延续了“红色精神+传统文化”的融合思路。在潍县战役纪念馆,队员们听到村民讲述的的“拥军故事”,其中“军民互助”的情节融入了“守望相助”的传统伦理;在孟良崮,队员们看到农户推出的“战地杂粮”礼盒,印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解读与当地“颗粒归仓”的民谚。据统计,这些场馆年均接待参观者超280万人次,直接带动近百名手工艺人就业,配套建成的文化广场、民俗工坊等设施,更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家乡的文化有价值,自己的参与有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纪念馆图片。王馨曼 供图
从杨家山里村民的互动讨论中,实践队听出了红色理论的乡土回响;从传统工艺与红色IP的结合中,看到了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达;从村集体增收的数据里,读懂了精神共鸣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逻辑。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杨家山里与孔繁森纪念馆的实践,正是通过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共鸣,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让传统根脉成为精神传承的“桥与船”。这种“红韵承脉”的实践路径,为理解文化如何赋能乡土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也让实践队对“红色文化照亮乡村振兴路”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与思考。(通讯员 张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