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与潍县战役纪念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研究核心,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走访基地宣讲员、参与红色主题宣讲筹备、体验沉浸式展项等方式,深入探究“红色基因+传统根脉”融合模式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解码实践中“敢于斗争、依靠群众”精神内核的当代转化路径。
红色基因与传统根脉的交融:实践队见证群众力量的活化
在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实践队员正协助村民宣讲员们打磨红色故事宣讲稿。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相互补充着当年村民支援八路军的细节,“那时候村里的妇女们连夜做军鞋,纳的鞋底又厚又结实,战士们穿着打仗才有力气”“男人们就帮着抬担架、送弹药,一点不含糊”。这些带着乡音的讲述,将“依靠群众”的斗争传统生动再现。实践队了解到,当地组建的20人村民宣讲队中,不少人是革命先烈的后代,他们不仅自己讲,还带动村里的年轻人学,让红色故事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活力。这种“老带新、传帮带”的宣讲模式,正是实践队重点关注的“红色故事宣讲+乡土文化传承”就业增收机制的一部分。队员们在交流中发现,村民们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日常,谁家在宣讲准备上遇到困难,其他人会主动帮忙查资料、练表达;宣讲队开展活动需要场地布置,村民们会自发前来搭把手,这种乡土社会的互助精神,与当年杨家山里群众支援革命的“鱼水情”一脉相承。
▲图为红色教育基地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介绍情况。张奕欣 供图
红韵赋能实践:从文化共鸣到乡村振兴的转化密码
实践队重点体验了潍县战役纪念馆的“沉浸式战役场景还原”展项:当枪炮声、呐喊声在耳边响起,队员们仿佛置身1948年的潍县战场,看到战士们奋勇冲锋、群众在后方支援的场景——其中穿插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展示,正是当地艺人根据战役中“风筝传信”的故事创作的。这种形式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有冲击力。
在文创产品展示区,实践队员详细记录了“潍县战役IP”的产业化路径:印有战役场景的潍坊年画,原料来自当地农户种植的纸张作物;以“攻城勇士”为原型的泥塑,出自村里老艺人之手;就连包装上的纹样,也是融合了传统吉祥图案与战役元素设计而成。“这些产品既有红色记忆,又有地方特色,很受游客欢迎。”工作人员介绍道。
▲图为工作人员为队员讲述文创产品开发情况。王迎俏 供图
实践队还走访了周边的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延伸区域、其他红色展馆等数十处场所,发现它们都延续了“红色+民俗”的融合思路。在杨家山里,队员们观看了村民自编自演的红色吕剧,其中“军民共庆胜利”的桥段融入了当地“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在相关展馆,队员们看到农户推出的“战地干粮”礼盒,上面印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当地“爱惜粮食”的古训。据统计,这些场所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直接带动近百名手工艺人就业,配套建成的红色文化广场、民俗体验馆等设施,更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家乡的红色故事有价值,参与传承有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图片。王馨曼 供图
从杨家山里村民宣讲队的乡音里,实践队听出了红色精神的乡土表达;从民俗工艺与红色IP的结合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从村集体增收的数据里,读懂了文化共鸣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逻辑。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和潍县战役纪念馆的实践,正是通过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共鸣,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让传统根脉成为红色传承的“桥与船”。这种“红韵承脉”的实践路径,为理解文化如何赋能乡土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也让实践队对“红色文化照亮乡村振兴路”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与思考。(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