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踏梦志愿行”实践队深入龙岩连城县,开展为期十天以“莲城寻遗韵,踏梦润童心”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聚焦福建非遗文化传承,团队设计雕版印刷、连史纸工艺、芷溪花灯等沉浸式课程,让传统技艺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夏令营开营仪式
雕版拓童趣:方寸之间承古韵
吹塑纸替代梨木雕版,竹签笔化作刻刀——雕版印刷课堂被巧妙简化为儿童可操作的手工体验。孩子们专注地在吹塑纸上刻画花朵、树叶、小动物等,蘸取颜料均匀涂抹后覆上白纸轻压,一张张独一无二的书签跃然眼前。“上色时要轻一点,墨汁才不会糊开!”小朋友们相互分享心得。实践队队员同步讲述连城四堡镇作为明清雕版印刷中心的历史,“书签虽小,承载的是千年印刷智慧。”
图为小营员在吹塑纸上刻画
兰香沁童心:指尖流转非遗韵
朋口中学的教室飘散着清幽香气。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走进兰花的历史,“连城是‘世界兰花之乡’,这里的建兰、墨兰等栽培始于唐朝。”孩子们仔细观察花瓣纹理,睁大眼睛分辨不同品种的细微差异,当他们见到兰花叶片时不禁感叹:“原来叶片上的纹路像小河流一样弯弯绕绕!”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营员们认真听讲
花灯映乡情:巧手点亮千年光
实践队员手持竹骨架讲解:“清代起源的芷溪花灯,以竹为骨、宣纸为衣,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壁洲村的游龙灯作为其中代表,有‘纸做灯、油点灯、纸包火’的奇观。”孩子们两人一组,用皮筋固定一次性筷子搭成六角灯架,轻刷粘性物于宣纸灯面,再将剪纸课创作的“福”字纹样裱在灯壁。当十余盏花灯同时被举起,暖心笑容流淌于整间教室。
图为小营员们在做花灯
十日光阴虽短,薪火相传意义长。此次“踏梦志愿行”队员们深耕非遗沃土,于童稚心田播撒文化种子,在雕版拓印间触摸历史脉络,在兰香浸润中感悟自然匠心,更在花灯巧制里点亮千年乡情。他们不仅是非遗课堂的传授者,更是躬身实践的耕耘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殷切嘱托化作具体行动。未来,集美青年将继续勇担使命,以热忱与才智赋能闽西瑰宝,在守护文化根脉、推动非遗“破茧新生”的征途上,贡献更澎湃的青春力量。(通讯员:蔡沁宜 许莉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莉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