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桃源追梦”实践队解码阳山水蜜桃产业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2 00: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泓燕   阅读 2.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阳山,桃林叠翠,果香满溢。7月14日至19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桃源追梦实践队“的青年学子深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以“青耕桃源,探访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了为期6天的农业文化旅游实践调研。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科技赋能到千年桃林的非遗传承,从红色展馆的精神洗礼到文化艺术馆的创意迸发,在田间地头与展馆工坊间,解码乡村振兴的”桃源密码“。


科技赋能农业 智慧桃园里的“新农耕”

 7月14日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智能温控大棚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与光照强度,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灌溉与通风,让水蜜桃在标准化环境中茁壮成长。“这套系统能使亩产提升30%,节水50%。”技术员小李的介绍让队员们惊叹不已。

“一方水土养一方桃”的科学内涵。“传统农耕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队员们通过中草药栽培专业知识,金银花具有防虫效果,与技术员探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案,提出“桃园套种金银花”的生态种植建议,得到现场专家的认可。

图为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智能温控大棚实景

桃林深处学非遗 指尖传承千年农耕智慧

15日早晨,队员们踏着湿漉漉的泥土走进千亩桃园。年过六旬的桃农王大爷手持纸袋,向队员们演示延续数百年的“古法套袋”技艺。仔细学习后,队员们纷纷上手实践,笨拙的动作引起笑声,现场氛围欢乐,大家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非遗精髓。

桃园深处,物联网喷灌系统正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补水,Y型修剪的桃树枝叶舒展,通风透光恰到好处。“老手艺不能丢,新技术也要用。”村合作社负责人陈哥介绍,这种“非遗+科技”模式让阳山水蜜桃年产值突破2亿元。中草药栽培专业的陈晰钰感慨:“从选种到采摘,每个环节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图为桃园实景


走访民众听心声 田间地头的“振兴故事”


  16至17日,实践队兵分两路走访10户村民、3家合作社。民宿经营者李姐算了笔账:“桃花节期间,10公里生态步道串联起火山公园和古桥,游客能赏花、采摘、住民宿,我们每月收入比以前翻番。”队员们还记录下村民对“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的期待。晚间总结会上,大家结合专业知识桃胶的养生作用,提出“开发桃胶保健品”“设计桃文化文创”等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与农户交流过程

红色基因润乡土 文化艺术赋新能


  18日,队员们走进阳山红色展馆,见到了珍贵的“土改时期分地契约”和“互助组劳动工分簿”,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们互助生产的奋斗历程。“当年党员带头下地,如今党员带头搞产业,这股劲一直没变。”展馆讲解员指着“合作社章程”复印件说,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凝聚力,让桃源村在乡村振兴中始终走在前列。队员们驻足良久,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成为产业兴旺的精神基石。

图为红色展馆内团队成员听讲解过程

来到南头文化艺术馆,艺术家葛振元的工作室里摆满了桃元素作品,桃花题材的油画色彩明艳,以桃枝为灵感的陶艺造型拙朴。他向队员们展示如何将火山灰融入颜料,“每一笔都带着阳山的印记。”他的话,让大家看到文化创意为乡村注入的柔软力量。
  漆器工坊里,葛振元的弟子们正专注打磨一件桃纹漆器。案台上,刚完成的“桃枝纹漆盘”色泽温润,以阳山桃木为胎、本地生漆为料,经三十多道工序制成,盘心雕刻的桃花纹样栩栩如生。“我们从水蜜桃的生长周期汲取灵感,在漆色中调入桃胶,让每件作品都带着桃园的气息。”葛振元介绍,这些漆器已成为游客青睐的伴手礼,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为桃文化增添了新表达。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艺术家葛振元过程

青春力量汇智策 实践成果反哺乡土


  19日的总结会上,队员们梳理出桃源村的振兴逻辑:以农为根,守住生态与产业本底;以文为魂,激活桃文化与红色资源;以旅为桥,连接市场与消费者。大家依据调研数据,整理出《桃园发展建议手册》,涵盖品种改良、电商运营等实用方案,并提出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火山土壤+非遗套袋”的独特卖点。

“这次实践让大家明白,乡村振兴既需要科技的硬核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的柔性滋养。”队长张长蒙说。实践队决定将桃源村的经验带回各自家乡,用专业知识助力更多乡村探索“农文旅”融合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离村时,夕阳为千亩桃园镀上金边。这场扎根乡土的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浸润,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见证着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撰稿:潘泓燕)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潘泓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