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浙江师范大学“童梦山海·共富启航”暑期实践队踏上天台热土,在蝉鸣与稻香交织的田野间,以脚步丈量乡村,用童心对话未来。此次实践如同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浙师的青年学子在“三下乡”的浪潮中,淬炼出属于新时代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实地上的“知识播种机”
“侬晓得天台乌药的故事伐?”在张思古村走访时,村支书操着一口地道方言,指着村口老药园里的乌药苗,向实践队队员们娓娓道来——从古代药农的种植智慧,到乌药入药的民间偏方,生动的讲述瞬间点燃了队员们的兴趣。
循着这份文化线索,队员们开始系统收集当地非遗资源:记录老人口中的天台乌药童谣,整理以乌药、稻田为主题的传统剪纸,还特意邀请熟悉方言文化的老人参与,将这些非遗元素融入研学课程设计,让知识传递更贴近土地脉络。
在随后的研学课堂上,创新设计的课程收获满满:孩子们用清亮的天台乡音朗读改编版《济公斗蟋蟀》,乌药故事、剪纸技巧也在互动中慢慢扎根。
有个孩子在画着金黄稻穗的作业本旁,认真写下感悟:“阿婆讲,插秧要像写字一样直。”这句带着乡土温度的童言,让队员们心头一暖——原来只有真正走进村落、贴近村民,才能触摸到这片土地最深厚的文化肌理,读懂它藏在日常里的温度与深度。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互动
古村里的“共富调查员”
“年轻人让老房子有了新活力。”一位年长的竹匠摩挲着刚编好的竹篮,笑着说道。
在浙江天台平桥镇张思古村,青石板路串联着数十座明清老建筑,却曾因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逐渐冷清。如今,一支实践队队员们驻村调研,在反复走访村民、倾听需求后,提出设立“非遗研学工坊”的设想——他们修缮闲置老宅,保留木梁、灰墙等传统元素,又添置研学桌椅与展示柜,邀请竹编、木雕等非遗传承人驻场教学。
工坊里将会坐满体验非遗的孩子与游客,老竹匠的工具重新叮当作响,老房子的门窗也映满了年轻的笑声,而不久的将来也终将实现。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张思古村
一线间的“青春记录者”
如何将田埂上的发现和古村中的思考,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故事?
天台县委组织部调研室副主任夏忱受邀带来了一场“信息写作与摄影技巧”讲座,为实践队的队员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他从基层宣传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大家走一线、多听民声,写出带着泥土气息的鲜活报道。
这不仅仅是一场技能培训,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责任的传递……灯光下,是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孔,也是一颗颗渴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年轻的心。
▲图为“信息写作与摄影技巧”讲座现场
山海为证,青春作答
当实践队大巴驶离天台时,车窗外青山如黛,梯田似链。
“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的行程,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书写担当的深刻体验。天台的云雾终会凝成雨滴,滋养万物;而浙师学子的脚印,也正山海之间,沉淀为共同富裕时代最鲜活的青春注脚。
撰写:吕琪 龚名萱
图片:龚名萱 吕琪 林思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龚名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