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琉璃遇上3D打印:传统工艺的破圈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1 17: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章研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8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带着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切关注,走进了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承载着千年匠心的古老琉璃艺术,能否与代表前沿制造的3D打印技术碰撞出绚烂的火花,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破圈”之路?为期数日的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为他们初步揭示了答案。

淬火流光:千年技艺的坚守与困境

博山琉璃,炉火淬炼逾千年。实践队员们步入仍保持着传统生产模式的琉璃作坊热浪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窑炉内烈火正炽,工匠老师们手持铁杖,一端蘸取熔融状态的琉璃料,在高温中反复煅烧、旋转,凭借一双巧手和多年经验,或吹、或捻、或剪、或塑,片刻间,一只栩栩如生的琉璃瑞兽或一件流光溢彩的花瓶便初具雏形。琉璃制作工序繁复,从设计、选料、熔制、塑形、退火到冷加工,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其艺术价值独一无二。

然而,在与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也真切感受到了这份辉煌背后的隐忧。一位老师傅不无感慨地提及:“现在愿意沉下心来学这门苦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培养一个成熟的工匠周期太长,眼看手艺就要断代了。”纯手工制作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昂,难以形成规模化市场;传统造型设计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加之营销模式陈旧,传播渠道有限,使得许多精美的琉璃制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市场萎缩严重。传统的传承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寻求变革已成为关乎存续的必然选择。

图为师傅展示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数字赋能科技为工艺插上翅膀

正是基于对上述困境的深刻认识,实践调研将焦点对准了“3D打印+琉璃”这一创新领域。在博山当地一家勇于探索的文化科技公司,队员们目睹了科技与传统碰撞的奇妙景象。设计部门里,年轻的数字设计师们正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如ZBrush、Rhino),在电脑上精心构建着结构极其复杂、纹饰极为精细的琉璃艺术品模型。这些模型或是仿制难以手工完成的出土文物,或是充满未来感的原创设计,其精妙程度超越了传统手工的极限。

随后,这些数字模型被导入工业级3D打印机中。打印机根据切片数据,精准地层层堆叠光敏树脂或特种蜡材,打印出与最终琉璃作品一比一的原型模具。这个打印而成的模具经过后期处理,即可用于传统的“失蜡铸造法”琉璃制作:将模具包裹在耐火材料中并加热,使内部蜡质原型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再注入熔融的琉璃液,待冷却凝固后,打碎外模,便能得到与数字模型完全一致的琉璃铸件。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薪火相传破圈之路的未来展望

通过这次深入博山的实践,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古老琉璃与3D打印的相遇,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与思维变革。它预示着传统工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在坚守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魂的前提下,大胆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渠道。

这条“破圈之路”意味着,传承方式将从单一的“师带徒”模式,向建立数字化档案、利用虚拟现实(VR)进行沉浸式教学等多元化方向拓展;产品设计将从遵循传统图式,向更注重现代美学和实用功能转变;生产模式将从纯手工、小批量,向“手工精髓+数字辅助+适度规模化”进阶;营销传播也将从依赖线下门店和口碑,全面拥抱电商直播、社交媒体、IP联动等数字化营销手段。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若涵 供图

当匠人的灵心巧手与科技的精准高效相结合,当古老的釉色流淌进现代设计的脉络,琉璃艺术必将突破原有的圈层,吸引更多敬畏的目光,走入更广阔的天地。而青年一代,愿做这薪火的传递者与创新的推动者,以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守护民族的文化瑰宝,让千年流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芳华。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