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韶峰班)团支部赴岳阳市平江县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岳阳市平江县黄棠水电站,以"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实地探访等方式,带着对基层奋斗者的敬意,深挖老电站的精神传承,感悟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图为老电站实景拍摄图
实践团成员们首先与党支部书记、站长许管业围坐交流。“7月1日,该电站遭遇全面淹没,损失将近2000万。周边几个村停电,站区连续一周失联,没有信号,没有生活用水。”许站长的讲述,将大家带回2024年那场70年一遇的大洪水现场。当听到退休老党员张烟林主动跳入排水沟疏通、清理杂物,党员职工们分队安置受灾群众、抢修生产设备,凭着“没有外援,全靠自己上”的劲头,三个月恢复左岸发电、半年实现全面复工的事迹时,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党员职工们在困境中的硬核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许站长围坐交流
随后,实践团对工会主席皮佑群进行采访。“水位突然涨到两三米,两岸围墙全被冲垮了,”皮佑群回忆道,团队成员俯身查看墙基处的痕迹,想象着断电断水、高温炙烤下,党员职工们自发组成抢险队,在“孤岛”上筑起生命防线的场景,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份震撼,更真切体会到“众志成城”四个字的重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皮主席进行采访交流
“以站为家”的信仰,让这支队伍在困境中愈发团结。办公室主任凌琪在左岸机房告诉我们,2024年7月1日起的几个月,电站一直没有发电,公司没有收入,但党委书记曾雨林同志还是想尽办法保证了员工工资。“从朴实的话语里,实践团成员深切体悟到国有企业"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的担当。
▲图为凌主任与实践团成员在左岸机房交流
实践团还走访了电站的荣誉室、家属区等地方,在调研中发现,"以站为家"的精神早已融入电站肌理:设备故障时全员上阵的"抢修文化"、老师傅带徒弟时“传技术更传精神”的传帮带传统、家属区孩子们耳濡目染的守护意识,共同构成了这座老电站的精神图谱,这更让队员们对“以站为家”的精神有了直观认识。
这次实践,既是一次老电站历史的探寻之旅一次,更是一场关于精神传承的深刻教育。从抗洪救灾的众志成城到日常工作的兢兢业业,黄棠水电站的故事,是国有企业担当精神的缩影,更是“以站为家”精神跨越时代的传承。对队员们而言,从电站人抗洪救灾的奋不顾身中,读懂了“挺身而出”的勇气;从“以站为家”的日常坚守里,悟透了“责任担当”的分量。实践团成员将带着黄棠水电站的精神火种,在青春赛道上续写担当故事,让"小电站"的"大精神"在新时代持续闪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颖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