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浙江师范大学“星匠非遗行”实践队将目光聚焦孤独症青年职业教育,秉持“文化传承、技能帮扶”的理念,创新性地将非遗技艺课程与职业教育结合,探索孤独症群体就业新路径。团队通过系统学习、课程设计与研学实践,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活力,同时点亮心青年的成长星途。
初心·以匠护星
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与重复刻板行为。在我国,孤独症群体已超过千万,多数家庭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职业教育支持亟待拓展。“星匠非遗行”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出发,尝试以非遗技艺为载体,探索一条兼具艺术价值与职业技能的支持路径。团队希望借助金箔贴画、掐丝珐琅、螺钿拼贴等非遗技艺,激发孤独症青年“孤岛能力”,在创造中发现自我,在技艺中看到未来。
图为“星匠非遗行”实践队成员与课程同学合影
以专业为行动赋能
为保障课程质量与教学适配,团队组织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读,聚焦“孤岛能力”等专业概念,系统梳理相关教育与就业研究;自主研发《孤独症青年职业能力观察反馈表》,涵盖精细动作、感知整合、沟通表达等维度,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与能力变化;并对金箔、珐琅、螺钿等材料特性与操作流程开展实操训练,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传薪·非遗课堂
在“星觉醒家庭资源中心”夏令营期间,实践队开展为期两周的非遗职业技能课程:第一周以首饰盒为载体,组织学员依次体验金箔贴画、掐丝珐琅与螺钿拼贴;第二周以茶盒设计为主线,提供更大自主创作空间,引导完成图案构思与工艺呈现。课堂中,学员在专注实践中展现个性化审美与手作能力。
图为“星匠非遗行”实践队成员支持孤独症青年完成作品
拓展·多元实践
除课堂教学外,团队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参与安吉三思堂美术馆“茶山谷·星光芒”公益画展,捐赠非遗手作支持义卖;联合举办“星研学独立营”,开展清风扇编织体验与自然研学;与滴水公益合作开展京剧戏冠体验活动,帮助学员在文化体验中增强自信;赴杭州恩三公益服务中心调研,交流融合教学与非遗就业经验。
图为“星研学独立营”活动合照
展望·持续推进
本次实践在课程适配、工具研发与社会协同方面形成初步经验。后续,团队将持续优化观察工具与课程流程,拓展“非遗+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教学与实训场景,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的支持网络,助力孤独症青年在技艺中被看见、在创造中增能力、在社会中拓路径。
撰文 | 俞健俊 谢乐怡
图片 | 俞健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健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