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蔡诗珍、高雨珊、董璇)近日,为响应“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佛山大学管理学院“浔禅·星颜”实践团赴云浮市新兴县,开展“探非遗凉果,拓产业新程——助力新兴凉果传承与推广”主题实践活动,并与新兴县凉果行业商会第五届会长邓裕新深入交流,围绕凉果产业发展历程、核心竞争力、人才培育及政策支持等议题展开探讨,为推动这一百年非遗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与新兴县凉果行业商会会长合照
百年技艺沉淀 产业根基扎实
新兴凉果的故事始于130年前的岭南乡野。彼时,当地农户以古法腌制青梅、黄皮等鲜果,用阳光与时间酝酿出独特风味,这门手艺在一代代匠人手中传承,逐渐成为地域特色符号。1978年,随着市场经济活力释放,凉果加工从家庭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县已集聚280余家加工企业,凉果产业跻身当地四大支柱产业,产品通过走街串巷的商贩,走进广东及周边省份的千家万户。
1999年,“新兴县工商业联合会凉果行业会”应势成立,成为规范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如今,商会已吸纳51家会员企业,涵盖43家生产企业、3家分装企业及5家配套企业,形成“鲜果种植——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数据显示,会员企业年加工农副产品达60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产品涵盖100多个品类,话化类(如话梅、陈皮梅)占比60%,蜜饯类(如杨桃干、黄皮干)占比40%,市场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凭借稳定品质远销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新兴凉果的竞争力源于六十多年积淀的扎实产业基础、精湛工艺和良好口碑。”邓裕新会长介绍,当前产业正加速创新,通过规划建设千亩凉果产业园,打造“农工文旅”高质量融合的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擦亮“新兴凉果”品牌。同时,新兴对标大湾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图为凉果加工厂生产线
校地联动添动能 人才政策双护航
面对产业年轻化发展趋势,新兴凉果产业正积极拥抱变革。“我们引进先进机械实现产业链智能化,在打造高水平生产线的同时,配套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欢迎懂机械化生产的人才加入。”邓裕新表示,“产业更以‘产学研用’融合破题:一方面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引入技术团队攻关;另一方面,邓裕新对佛山大学实践团寄予厚望:‘年轻人的视角和传播能力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期待你们用新方式讲好凉果故事,商会全力配合’——校地联动正从技术合作、文化传播双维度为产业注入活力。”
▲图为实践团与会长进行访谈
政策层面,云浮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土特产”琢磨透’的重要指示,新兴县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的部署,将凉果等土特产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重点产业,通过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延伸链条、弘扬文化,为全市“百千万工程”贡献“新兴经验”。“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底气,让我们更有信心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邓裕新说。
青春力量搭桥梁 非遗故事向未来
“浔禅·星颜”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与邓会长的交流,不仅清晰触摸到新兴凉果产业的发展脉络,更深刻感受到非遗工艺与现代产业碰撞的活力。实践团将以宣传为纽带,将通过短视频、校园宣讲、推文发布和投稿等各种年轻态方式,深挖凉果非遗故事与产业创新案例,让“130年手艺”走进更多年轻人视野。搭建校园与产业的沟通桥梁,助力凉果非遗故事走出岭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新兴县凉果行业商会荣誉墙
新兴凉果正以“老手艺+新思维”的姿态,书写着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答卷。从乡野作坊到现代化产业园,从本地零食到国际名片,新兴凉果的130年,是坚守传统工艺的130年,更是不断创新的130年。如今,在政策护航、校地协同、产业自强的合力下,这颗承载着岭南智慧的凉果,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百千万工程”中传统产业破圈升级的生动注脚。未来,在政策护航、校地联动与产业创新的多重助力下,这一传统产业有望成为“百千万工程”中传统产业破圈升级的生动范例,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丹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