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黄宇熙)2025年8月19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语润乡兴”推普实践团“语泽沩水”小分队踏上了前往宁乡市花明楼镇的旅程。队员们怀着对红色文化的敬仰和推广普通话的热情,走进刘少奇同志故居,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推普实践活动。
上午十点,阳光洒在庄严肃穆的刘少奇同志故居景区,队员们准时在游客中心集合。他们身着统一的队服,手持提前精心设计的宣传手册,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今天的活动。景区内游客络绎不绝,队员们主动走向前,尤其是向年长的爷爷奶奶和几位青少年游客发放宣传册,并耐心讲解普通话在日常生活、文化传承以及跨地区交流中的重要性。
“爷爷奶奶好,我们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推普志愿者,这是我们制作推普手册和折页,里面介绍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还有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事迹,您看看吗?”队长曾琳热情地向一位老奶奶介绍道。老奶奶接过手册,仔细翻阅后连连称赞:“你们这些大学生真不错,既关心我们的老传统,又教大家说好普通话,让更多的人了解刘少奇同志的故事!”▲图为“语泽沩水”推普小分队成员向游客发放宣传册并讲解
在刘少奇同志铜像广场,几个正在进行伟人缅怀仪式的青少年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仪式结束后,推普小队主动上前,向他们发放推普宣传册。“同学们好,欢迎了解普通话推广活动,”队员们热情地递过手册,“这里面介绍了很多有关宁乡的方言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根脉、文化价值等。”青少年们好奇地翻阅着手册队员们简要介绍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青少年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回应。短短十几分钟的交流,既传播了普通话知识,也在年轻学子心中埋下了语言规范的种子,这场偶遇成为当天活动中一个简洁而温暖的片段。▲图为“语泽沩水”推普小分队成员在铜像广场向青少年发放宣传册
紧接着,全体队员整齐列队,举行了简短的缅怀仪式。他们面向铜像深深鞠躬,表达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敬意。随后,队员们在这里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他们青春洋溢、信念坚定的面容。
活动进行到刘少奇同志故居参观时,小队偶遇了一位来自贵州的文化工作者。这位前辈长期从事贵州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对队员们的推普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双方进行了深入愉快的交流。前辈不仅分享了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渊源,还特别讲述了王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的力量让深奥的哲学思想更加贴近大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普通话的推广能够让区域文化走向全国,让更多人理解和认同。”他如是说。队员们听得入神,不时提问,气氛热烈而融洽。临别时,小队向这位文化前辈赠送了自行设计的推普宣传册《话说方言》。他仔细翻阅后,对手册的内容和设计赞不绝口,并表示:“你们做得非常棒!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尊重和记录方言,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正确方式。”▲图为“语泽沩水”推普小分队与贵州文化专家交流并赠送宣传册
活动结束后不久,队员们收到了这位前辈通过微信发来的信息和之前活动的照片,一句“《话说方言》,做得很好”的肯定和鼓励,让所有队员倍感温暖和振奋。
▲图为贵州前辈发来的肯定信息(微信截图)
这一日的收获远不止于发放了多少手册、讲解了多少知识。当湖南乡音与贵州官话在刘少奇故居前交汇,当青少年的朗朗书声惊飞檐角的麻雀,当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因同一个标准发音而会心一笑——这些瞬间让年轻的推普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字正腔圆的音节,都在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力。车轮碾过晚霞铺就的归途,而推普的路仍在脚下延伸。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合影照片和调研数据,更有一份沉甸甸的领悟: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弭乡音的多样性,而是为了让每一种声音都能找到回响,让每一个故事都能跨越山河,抵达更远的远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