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汪溦、范保天)2025年7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生组织团队成员先后深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安庆市图书馆的古籍部开展调研,同时在多个社区开展古籍保护与文华传承公众认知问卷调查。实践团成员以专业素养和青春热情,架起古籍保护与公众认知的桥梁,让沉睡的典籍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走进古籍保护中心:探寻“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技艺
▲图为安师大学子与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实践团首站抵达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在石梅主任的热情接待与细致讲解下,成员们不仅系统了解了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工作范畴,人员构成及书库设置,更深入学习了其在古籍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与传承性保护三个维度上的创新举措、科学方法与前沿理念。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
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区,两台总价值逾200万元的高精度扫描设备正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据石主任介绍,该套先进设备专门用于珍贵古籍古籍数字化处理。通过高精度扫描、图像优化、智能标引等十余道工序,方能完成数字化与标引加工。 这不仅有效减少了原件的翻阅损耗,更为构建起系统化的古籍数字资源库奠定坚实基础, 可 实现 古籍的长期保存与广泛利用。
▲图为古籍修复老师正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
移步至古籍修复中心,实践团成员们被修复老师们专注工作的场景深深吸引。在专业的工具和精湛的技艺下,修复老师们正运用“揭、补、托、裱”等传统技艺,对破损古籍进行“精雕细琢”般的修复。 据修复室老师介绍,中心实行“一人一书”负责制,从诊断到修复完成,都由同一位修复老师全程负责。这种“工匠精神”对修复老师提出了极高要求,也确保了修复的连贯性和针对性。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分享工作内容 半日的深度调研,让实践团成员真切体悟到古籍修复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背后,所凝聚的是修复老师智慧与坚守。也让大家认识到,古籍修复不仅是对物质载体的修补,更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同学们深受触动,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将此次研学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贡献青春力量。
走进安庆市图书馆:书库与书画陈列室的文化对话
次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八人来到安庆市图书馆。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实践团首先步入古籍书库。书库内,一本本古籍整齐排列,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在妥善的保护下依然保存完好。成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关于馆内古籍存藏现状的细致讲解,系统了解了不同朝代古籍的版本特点、文献价值等,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直观感受。
▲图为参观安庆市图书馆过程
随后,实践团一行人来到“谢超元珍藏书画陈列室”。馆内陈列的书画作品风格各异,题材丰富,从古代名家墨宝到近现代丹青佳作,每一幅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成员们对图书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多元化、立体化展示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时驻足欣赏,低声交流探讨,沉浸式地感受着书画艺术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古籍数字化作为当下古籍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议题,自然成为成员们学习的焦点。在安庆市图书馆古籍部办公室,专业老师与成员们开展了一场座谈会。负责数字化的专业老师详细介绍了馆藏古籍书影扫描的技术手段、标准化流程,以及在数字化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团员们则围绕古籍数字化成果的多元化利用、数字化与原生性保护的平衡、数字资源如何更高效地服务社会大众等前沿问题踊跃提问。专业人员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成员们答疑解惑,并对成员们展现出的专业视角和创新思维给予了高度评价。
走上街头把文脉:倾听公众与古籍传承的心跳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 在调研期间的每个午后,实践团成员们手持问卷,深入社区,与市民亲切交流,耐心探寻他们对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真实看法。调研内容涵盖了公众的古籍阅读兴趣、信息获取渠道、参与意愿,以及对古籍保护价值的理解和文化传承方式的构想。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古籍保护的公众认知基础比预想中更为复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绝非易事。这是一项需要专业力量、公共参与与社会支持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古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其守护与赓续,正呼唤着新时代青年的关注与担当。对青年一代而言,保护古籍、传承文脉,既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
此次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实践团的调研之行,意义深远。它为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沉浸式接触古籍、深度了解保护工作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躬行中体悟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承意识与责任感。
(通讯员:汪溦 范保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