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却远不及淄博城内千年窑火所蕴含的炽热与永恒。8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开启了一场求索之旅。实践队旨在触摸淄博琉璃烧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脉搏,探寻古老匠心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之路,更期望以青年之眼观照传统,以青春之力参与对话,思考非遗技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匠心独运:火中取艺的瑰宝
淄博琉璃,自古便有“世界琉璃在中国,中国琉璃在淄博”的美誉。实践队首站便来到了凝聚技艺精髓的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鸡油黄、鸡肝石、松石绿……一件件珍品色彩绚丽饱满,质地温润通透,在灯光下折射出如梦似幻的光泽。那尊著名的“明代土釉龙瓶”,釉色沉静,龙纹矫健,仿佛凝聚着数百年的时光与气韵;而现代工艺大师创作的《鱼乐图》等作品,则巧妙地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融合,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队员们屏息凝神,聆听讲解员阐述那“火中取栗”般的制作奥秘。琉璃的诞生,是一场人与火、力与美的完美协作。配料、熔化、造型、退火……每一道工序都苛刻至极,尤其是吹制和灯工环节,完全依赖工匠的经验与手感。炉温高达千余度,工匠们需在瞬息之间完成挑料、吹气、塑形,每一次旋转、每一次拉伸,都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凝结,是汗水与灵感在烈焰中的舞蹈。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青黄不接: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辉煌的背后,挑战亦如影随形。在随后的走访中,实践队与数位资深工匠、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面向不同年龄段市民分发了关于琉璃文化认知度的调查问卷。短暂的喜悦来自于看到政府和企业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大师工作室,并尝试通过进校园、举办展览等方式扩大影响力。一位年轻学徒告诉队员们,直播带货等新形式也为琉璃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窗口,让他看到了坚守的希望。
然而,更深层的忧虑在对话中逐渐浮现。问卷结果显示,年轻一代对琉璃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普遍抱有敬意,但对其具体内涵、价值差异及当代应用认知较为模糊。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匠人摩挲着手中的工具,道出了最大的困境:“学习周期太长,出师至少十年,收入却未必能匹配这份付出与艰辛。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愿意耐住寂寞,守在千度的炉火旁?”高温、粉尘的工作环境,相对清贫且成长缓慢的职业路径,使得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断层风险,“匠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遭遇传承危机。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若涵 供图
青春赋能:实践中的思考与回声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严格的安全指导下,队员们有幸在工作室体验了相对基础的灯工工艺。仅是最简单的加热、拉丝、弯折,那喷枪的高温和熔料的黏滞就已让人手忙脚乱,深切体会到“看花容易绣花难”。
队员们认识到,青春的赋能,或许不在于每个人都成为工匠,而在于利用新世纪的思维、技术与传播方式,为古老技艺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实践队探讨了如何利用生命科学专业背景,或许可以参与优化环保釉料配方;如何运用新媒体,创作更贴近年轻人语境的短视频、文创故事,让琉璃之美“破圈”传播;如何协助对接设计资源,开发兼具传统神韵与现代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拓宽市场;如何推动“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能体验、可感知、愿消费。
▲图为实践队员亲手体验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炉火熊熊,映照着一代代匠人专注的面庞;琉璃璀璨,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千年窑火之所以不熄,靠的正是这一份份执着的守护与传递。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的这次旅程,是一次深刻的洗礼,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